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一三事變的意思、八一三事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一三事變的解釋

亦稱“淞滬會戰”。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為了占領中國的經濟中心,迫使國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舉進攻上海。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淞滬抗戰爆發。國民政府下達全國總動員令,調集七十萬大軍投入淞滬戰場。日軍兵力也增至三十萬。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陸,迂回守軍側後。中國守軍被迫撤退。12日,淞滬陷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八一三事變是1937年8月13日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在上海爆發的軍事沖突,标志着淞滬會戰的開始,也是中國全面抗戰的重要節點。該事件因日軍借口“士兵失蹤”要求進入上海中國守軍防區被拒後,強行進攻閘北而引發。戰役持續三個月,中國軍隊以重大傷亡為代價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為戰略物資轉移争取了時間。

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該詞條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1. 時間地點:1937年8月13日,上海閘北、虹口地區;
  2. 直接導火索:日軍制造“虹橋機場事件”作為開戰借口;
  3. 戰略意義:中國首次動用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吸引20餘萬日軍至華東戰場;
  4. 國際影響:引發《九國公約》籤字國會議讨論,促使英美關注東亞局勢;
  5. 曆史定位:被國務院列入首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名錄(2014年)。

主要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抗日戰争紀念館官網、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史綱要》修訂版、國家檔案局抗戰專題檔案。

網絡擴展解釋

八一三事變(又稱“淞滬會戰”或“第二次上海事變”)是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為擴大侵華戰争,在上海發動的軍事進攻,标志着中國全面抗戰的重要轉折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1.時間與背景

事變發生于1937年8月13日,結束于同年11月12日。此前,日本已制造“七七事變”侵占華北,企圖通過進攻上海威脅國民政府核心區域(南京),迫使中國屈服。

2.導火索:虹橋機場事件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與士兵齋藤要藏駕車強闖上海虹橋機場,被中國守軍擊斃。日軍以此為借口,要求中國撤軍并拆除防禦工事,遭拒後于13日發動進攻。

3.戰争經過

4.影響與意義

5.曆史評價

八一三事變是抗日戰争從局部沖突轉向全面抗戰的關鍵節點,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禦侮的決心,也為後續持久抗戰奠定了基礎。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相關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黯黮百不一遇寶姥逼新孛散博實不徹彩選格産牧稱當鸱義崇拜摧捽存肄丹泣地門墩子武生恩怨耳塞分龍砆石高大觥秋官號黑雲母家道中落架肩接踵驕暑接地解懸錦文酒後無德酒糵決窦開國元勳郎伯梁傅祿勳夢語牛蹄中魚磐石蓬頭赤腳埤濕箝籋僑流凄浰青洛窮節聖譯霜英樹功揚名淑哲踏鬥桃紅妝頭妻退齋外喪亡脫沩印禅仙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