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一三事變的意思、八一三事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一三事變的解釋

亦稱“淞滬會戰”。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為了占領中國的經濟中心,迫使國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舉進攻上海。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淞滬抗戰爆發。國民政府下達全國總動員令,調集七十萬大軍投入淞滬戰場。日軍兵力也增至三十萬。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陸,迂回守軍側後。中國守軍被迫撤退。12日,淞滬陷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八一三事變(又稱“淞滬會戰”或“第二次上海事變”)是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為擴大侵華戰争,在上海發動的軍事進攻,标志着中國全面抗戰的重要轉折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1.時間與背景

事變發生于1937年8月13日,結束于同年11月12日。此前,日本已制造“七七事變”侵占華北,企圖通過進攻上海威脅國民政府核心區域(南京),迫使中國屈服。

2.導火索:虹橋機場事件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與士兵齋藤要藏駕車強闖上海虹橋機場,被中國守軍擊斃。日軍以此為借口,要求中國撤軍并拆除防禦工事,遭拒後于13日發動進攻。

3.戰争經過

4.影響與意義

5.曆史評價

八一三事變是抗日戰争從局部沖突轉向全面抗戰的關鍵節點,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禦侮的決心,也為後續持久抗戰奠定了基礎。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相關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八一三事變是指1931年8月1日發生在中國東北的一系列事件,也被稱為“*********事變”。下面将給出你所需的各個方面的信息。 - 詞義:八一三事變指的是日本軍隊于1931年8月1日炸毀中國東北的沈陽鐵路及守軍駐紮點,從而給日本提供了一個借口開始侵略中國東北的行動。 - 拆分部首和筆畫:八一三事變的“八”字拆分部首為“兒”,筆畫為二;“一”字拆分部首為“丨”,筆畫為一;“三”字拆分部首為“一”,筆畫為一。 - 來源:八一三事變來源于日本軍隊以侵略東北為目的,在沈陽鐵路發動的一系列軍事行動。 - 繁體:八一三事變的繁體字為「八一三事變」。 - 古時候漢字寫法:八一三事變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沒有差别。 - 例句:八一三事變是中國曆史上重要的轉折點,對于中國的抗日戰争有着重要的影響。 - 組詞:八一三事變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如八一三事變勝利紀念日、八一三事變的影響等。 - 近義詞:八一三事變的近義詞可以是“*********事變”。 - 反義詞:八一三事變的反義詞不常用,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曆史事件。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