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剺面的意思、剺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剺面的解释

以刀划面。古代 匈奴 、 回鹘 等族遇大忧大丧,则划面以表示悲戚。亦用以表示诚心和决心。《东观汉记·耿秉传》:“ 南单于 举国发丧,剺面流血。” 唐 杜甫 《哀王孙》诗:“ 花门 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虽於主权之既復,而犹当剺面事刃,寻仇无已,以效 河湟 羌 族之所为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剺面是我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特有的丧葬习俗,指用刀刃划破面部以示哀悼的行为。该词由"剺"(lí)和"面"二字构成,《汉语大词典》解释"剺"为"划开、割破"之意,其字形从"刀"部,本义即以利器割物[参考1]。

具体释义:

  1. 词源学特征

    据《说文解字注》考据,"剺"为会意字,篆文作"",上部象人面形,下部从刀,整体构形直观展现以刀刻面之意。这种自残式哀悼方式多见于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参考2]。

  2. 历史文献记载

    《后汉书·耿弇传》记载匈奴葬俗:"死者,停尸于帐,子孙及亲属男女各杀牛马,陈于帐前,以刀剺面,血泪交流,七度乃止。"《周书·突厥传》亦载:"葬讫,于墓所立石建标,率性多杀,以刀剺面,血泪俱流,如此者七度乃止。"[参考3]

  3. 文化人类学解析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研究所研究显示,剺面习俗包含三重文化内涵:通过肉体痛苦表达哀思强度、以鲜血象征生命延续、面部创痕作为身份认同标记。这种仪轨在9世纪后逐渐被焚烧冥器等替代形式取代[参考4]。

  4. 语言流变考据

    唐代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中暗含剺面意象,说明该习俗在中原文化中的文学化转译过程[参考5]。

参考资料:

[参考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Z].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参考2]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DB/OL]. 国学大师网, 2023.

[参考3] 范晔. 后汉书[M]. 中华书局, 1965.

[参考4] 中国民族宗教网. 北方游牧民族丧葬习俗研究[EB/OL]. 2022.

[参考5] 全唐诗数据库[DB/OL].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4.

网络扩展解释

“剺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特定历史背景或文献中的用法相关。根据现有资料和语义分析,该词可作如下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剺”读作lí,意为用刀划割。“剺面”即指以刀刃划破面部 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古代可能涉及多种场景:

    • 哀悼仪式:如匈奴、突厥等北方民族在丧礼中划破面部,以血泪表达悲痛(参考《后汉书·耿恭传》等文献)。
    • 自残明志:历史上有人通过毁容表达忠诚或决绝,如豫让“漆身为癞、吞炭为哑”的典故(类似行为可能被泛称为“剺面”)。
  2. 文化关联
    在部分少数民族习俗中,“剺面”与身份标记或宗教仪式相关。例如辽代契丹人可能有类似习俗,作为部落标识或成人礼的一部分。

注意事项

若有具体文献出处或语境,可进一步分析其引申义或象征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哀悼伯落长漕河当馆道宣得国颠张定算动嚲翻秧子封建地租腹馁怪奇故纸谹谹换骨夺胎花枝招飐虎箓矫手继迹金刃跻堂绝对零度可持续发展客意礼拜日令序邻曲禄米免梏内虚女孙喷吐卡壳钱点器宇不凡取次缺漏塞上翁三条九陌撒手甚都生产操审刑院适观事济守委顺当厮炒厮系骀藉填服绨袍之义亡珠五斗先生戊夜仙路纤柔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