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旱。《孟子·盡心下》:“犧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宋 曾鞏 《襄州嶽廟祈雨文》:“自秋不雨,方冬尚溫,麥田苦於旱乾。” 魯迅 《野草·一覺》:“草木在旱幹的沙漠中間,拚命伸長他的根。”
關于詞語“旱幹”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旱幹(hàn gān)指因長期無雨導緻的幹旱狀态,形容土地或環境極度幹燥缺水。該詞由表示“缺水”的“旱”和強調“幹燥”的“幹”組合而成。
二、出處與典籍引用 最早見于《孟子·盡心下》:“犧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宋代曾鞏《襄州嶽廟祈雨文》及魯迅《野草·一覺》中均有使用。
三、用法與例句
四、擴展知識 “旱”單獨解釋為長時間無雨導緻的缺水狀态,與“澇”相對,如“旱災”“旱田”等。
《旱幹》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表示"幹旱"的意思。通常用來形容缺水或者缺乏雨水而導緻土地幹燥的情況。
《旱幹》的部首是"日",筆畫數為8。
《旱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周禮·樂器官·角簋》中。繁體字形為「旱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變革,包括古篆、隸書、楷書等不同風格的演變。在古代,《旱幹》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意義相同。
1. 這片土地經曆了長時間的旱幹,莊稼都枯死了。
2. 由于連續幾個月的旱幹,該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水源短缺問題。
旱地、旱季、旱情、旱災、旱澇保收
幹旱、缺水、幹涸
濕潤、洪水、充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