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民;殘存的百姓。 王闿運 《丁文誠诔》:“越 齊 魯 之獲安,撫黎孑以其蘇。”參見“ 孑黎 ”。
“黎孑”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黎孑(拼音:lí jié)指遺民或殘存的百姓,常用于描述經曆戰亂、災禍後幸存下來的民衆群體。例如王闿運《丁文誠诔》中“撫黎孑以其蘇”,即表達安撫劫後餘生的百姓之意。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文獻,如《丁文誠诔》中的用例,強調對幸存民衆的關懷。其構詞結合了“黎”(衆民)與“孑”(孤單、殘餘)兩字,字面可理解為“殘餘的民衆”。
“孑黎”為其近義詞,兩者含義相近,均指向劫後幸存的群體。
“黎孑”屬于文言色彩較重的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黎孑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黑暗、昏暗。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光線不明亮、陰暗的場所。
黎孑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黑字旁部首,右邊是子字旁部首。它總共有13個筆畫。
黎孑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字典中,它的古體字是「黑」加上「子」。在繁體字中,黎孑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黎孑的寫法并不是現在的「黎孑」。古代的寫法可以是「黎暨」,暨字既是古代的同義詞,也可以作為黎孑的一個别稱。
1. 山洞裡黑得黎孑一片,我幾乎看不見出口。
2. 雨後天色昏暗,整個城市陷入了黎孑之中。
組詞:黎明、黎黑、黎亮、黎白。
近義詞:黑暗、昏暗。
反義詞:明亮、光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