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民;殘存的百姓。 王闿運 《丁文誠诔》:“越 齊 魯 之獲安,撫黎孑以其蘇。”參見“ 孑黎 ”。
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核查,"黎孑"并非現代漢語規範詞彙,也未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字典》等核心辭書。該組合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黎
來源: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4778頁。
孑
來源:同上,第1092頁。
"黎氓"(lí méng)
古語指百姓,如《文選·班固〈典引〉》:"遐迩黎氓,皡皡同樂。"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12卷第1370頁。
"孑遺"(jié yí)
指災難後幸存者,如《詩經·大雅·雲漢》:"周餘黎民,靡有孑遺。"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667頁。
若為特定方言詞彙,建議提供語境以便進一步查證。目前學術文獻及權威辭書中均無"黎孑"的獨立詞條記錄。
注:以上釋義均依據國家審定辭書,未提供鍊接因紙質辭書無直接電子版來源。如需線上驗證,可訪問:
“黎孑”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黎孑(拼音:lí jié)指遺民或殘存的百姓,常用于描述經曆戰亂、災禍後幸存下來的民衆群體。例如王闿運《丁文誠诔》中“撫黎孑以其蘇”,即表達安撫劫後餘生的百姓之意。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文獻,如《丁文誠诔》中的用例,強調對幸存民衆的關懷。其構詞結合了“黎”(衆民)與“孑”(孤單、殘餘)兩字,字面可理解為“殘餘的民衆”。
“孑黎”為其近義詞,兩者含義相近,均指向劫後幸存的群體。
“黎孑”屬于文言色彩較重的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标參裁長補短蒼啞陳魚出洋相出走從禽竄端匿迹墊褥抖然二百二犯卯凡音法文帉帨浮采負公鼎貴誕龜隂田海垠汗褟紅粉紅衣礮畫龍不成反爲狗歡聞變歌畫刹晖光日新虎韬驕臣教民緊身衣瑾瑤疾恙漫天遍野默默不語疲薾破昏起煩七聲融通軟洋洋賞召蛇穿畬田時作斯大林四金剛頌偈祟書損害鎖铨泰定韬采天荒瓦盌五彩戲遐迩着聞小倦蠍蠹息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