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jure;harm]∶使受傷害
損害他的權威
(2) [damage]∶使受損失
他看見麥苗沒有受到霜凍的損害,高興極了。——馬烽《停止辦公》
傷害;使蒙受損失。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七缪》:“夫人情莫不趣名利,避損害。”《左傳·昭公元年》“苟或知之,雖憂何害” 晉 杜預 注:“言先知為備,雖有憂難,無所損害。” 唐 呂岩 《敲爻歌》:“水火蛟龍無損害,拍手天宮笑一場。”《水浒傳》第一一二回:“汝等助一匹夫謀反,損害生靈,人神共怒。” 巴金 《家》十一:“我覺得我很喜歡她。我想這于大哥是沒有什麼損害的。”
損害(sǔn hài)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指使事物遭受破壞或損失,使其失去原有的價值、功能或完整性。該詞具有明确的消極語義,強調對客體造成的負面後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析:
動詞用法
指通過外力作用使事物蒙受損失或破壞。
示例:
"過度捕撈會損害海洋生态平衡。"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名詞用法
指事物遭受的損失或破壞狀态。
示例:
"這場事故對公司聲譽造成重大損害。"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古義為"減少"(《說文解字》:"損,減也"),引申為"傷害"。
本義為"傷害"(《說文解字》:"害,傷也"),強調對完整性的破壞。
二者結合構成并列式複合詞,強化"破壞性後果"的語義。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
及物性
必須帶賓語,指向具體受損對象(如健康、利益、財産)。
示例:
"虛假廣告損害消費者權益。"
搭配範圍
常與抽象名詞(權益、關系、健康)或系統名詞(環境、機制)搭配,較少用于具體器物。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84年。
詞語 | 側重點 | 典型場景 |
---|---|---|
損害 | 漸進性破壞 | 生态、制度、權益 |
損壞 | 物理性破壞 | 物品、設備 |
傷害 | 生理/情感創傷 | 身體、感情 |
危害 | 重大安全威脅 | 公共安全、主權 |
來源: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法律語境
《民法典》第1167條:
"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産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損害賠償等民事責任。"
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年。
醫學語境
《中華醫學雜志》研究指出:
"長期熬夜會顯著損害免疫功能。"
來源:中華醫學會官網,2023年《睡眠健康白皮書》。
注:以上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等權威工具書,并援引法律、醫學領域實例佐證語義的實際應用場景。
“損害”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對事物造成傷害、破壞或不利影響,導緻其價值、功能或狀态受損。以下是詳細解釋:
在民法、刑法等領域,“損害”特指因侵權行為導緻的後果,常涉及賠償責任:
總結來說,“損害”強調因外部行為導緻的負面結果,涵蓋物質與非物質層面,是法律、社會及日常生活中的高頻詞彙。
暴裂迸穴變術表針躃踖幨幨唱影車蛤串同捶牀春敷單孑低都兒低鬥折發貴風媧蜂舞鳳吟鸾吹粉沙父子兵割慈公議故歡過故人莊過敏黑浪緩頰禍福由人家俱醮席甲頭計出無奈積德結璘寖劇九淵凱易刊載客觀事物哭喪臉老悴喽羅朋錫萍梗秦痔棄智遺身軀腔攘争阮家貧埽軌私産肆直湯盞天底下題跋痛定畏怯微言大誼鄉都香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