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民;残存的百姓。 王闿运 《丁文诚诔》:“越 齐 鲁 之获安,抚黎孑以其苏。”参见“ 孑黎 ”。
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核查,"黎孑"并非现代汉语规范词汇,也未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等核心辞书。该组合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黎
来源: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4778页。
孑
来源:同上,第1092页。
"黎氓"(lí méng)
古语指百姓,如《文选·班固〈典引〉》:"遐迩黎氓,皡皡同乐。"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12卷第1370页。
"孑遗"(jié yí)
指灾难后幸存者,如《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667页。
若为特定方言词汇,建议提供语境以便进一步查证。目前学术文献及权威辞书中均无"黎孑"的独立词条记录。
注:以上释义均依据国家审定辞书,未提供链接因纸质辞书无直接电子版来源。如需在线验证,可访问:
“黎孑”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黎孑(拼音:lí jié)指遗民或残存的百姓,常用于描述经历战乱、灾祸后幸存下来的民众群体。例如王闿运《丁文诚诔》中“抚黎孑以其苏”,即表达安抚劫后余生的百姓之意。
该词最早见于清代文献,如《丁文诚诔》中的用例,强调对幸存民众的关怀。其构词结合了“黎”(众民)与“孑”(孤单、残余)两字,字面可理解为“残余的民众”。
“孑黎”为其近义词,两者含义相近,均指向劫后幸存的群体。
“黎孑”属于文言色彩较重的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注疏。
波澜长材茂学充天塞地春棹逴行大中型钿筐短墙房术丰镐逢俉给扶官迷过半和揉红林红娘悔悖几次三番寄厝酷殁来复日列火灵淑丽藻蛮里妙楷密云莫络暮月南湾子船内官子凄寒轻车简从曲谕让走染尚人我是非容人塞嘿三酿五齐扇翣缮性私惠泝游田坪天祥天下士痛下针砭透过危亡文身断发屋基无能呜轧匣剑线道闲谈谢不敏挟山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