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汗褟的意思、汗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汗褟的解釋

亦作“ 汗塌 ”。方言。貼身穿的中式小褂。《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 長姐兒 ﹞一眼看見大6*奶奶的汗塌兒袖子上頭,蹭了塊胭脂。”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十七章:“ 劍平 連忙替他擦汗,換了濕透的汗褟,又讓他服藥。”參見“ 汗衫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汗褟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汗褟(hàn t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服飾名詞,特指一種貼身穿着的、吸汗用的中式輕薄短衫。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與結構特征

  1. 核心功能:指貼身穿着、用于吸收汗液的中式單衣,常見于夏季或體力勞動時,材質多為透氣吸汗的棉布或麻布。
  2. 形制特點:
    • 通常為對襟或斜襟設計,無領或低領,袖長多至肘部或手腕(短袖稱“汗褟兒”,長袖稱“小褂”)。
    • 區别于外衣(如長衫、馬褂),汗褟直接接觸皮膚,結構簡單寬松,便于散熱。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北京方言詞典》(陳剛,商務印書館,1985年)

二、詞源與方言分布

  1. 詞義構成:
    • “汗”直接表明其功能與排汗相關;“褟”為方言用字,本義指貼身穿的單衣(《說文解字》未收錄,多見于近代北方口語)。
  2. 地域使用:
    • 主要流行于華北地區,尤其是北京、河北、山東等地,在方言中亦作“汗褂兒”“小褂兒”。

      來源:《北京話詞語》(徐世榮,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河北方言詞彙編》(李行健,語文出版社,1995年)

三、曆史背景與文化場景

  1. 實用性與民俗性:
    • 在傳統農耕社會中,汗褟是勞動者夏季必備衣物,兼具實用與節儉理念。老北京有“夏穿汗褟,冬穿棉襖”的俗諺。
    • 部分地區的兒童“百家衣”也以汗褟為基底,寄托祈福寓意。
  2. 演變與現狀:
    • 隨着現代服飾普及,汗褟的使用逐漸減少,但在戲曲裝扮(如京劇裡衣)、傳統手工藝(紮染汗褟)及懷舊主題文化産品中仍有留存。

      來源:《中國民間服飾藝術》(劉錫誠,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6年)、《老北京的生活》(金受申,北京出版社,1989年)

四、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五、相關概念辨析

網絡擴展解釋

汗褟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汗褟(拼音:hàn tā)指貼身穿的中式小褂,常見于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傳統服飾。其特點包括:

  1. 材質輕薄:多為夏季穿着,部分款式無袖或有短袖;
  2. 用途:貼身吸汗,類似現代汗衫;
  3. 别稱:在不同方言中又稱“汗衫兒”“汗襦”“汗衣”。

二、結構與文化背景

三、用法舉例

方言中常用于描述傳統服飾,例如:

四、相關擴展

“褟”字在漢語中另有其他含義:

  1. 縫紉工藝:指在衣物邊緣縫制花邊(如“褟花邊兒”);
  2. 姓氏:明代有曆史人物“褟元祖”。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言詞彙的服飾分類,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地方民俗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暴貴鸧鸧澄觞池塹沖邈代田煩鹜反掩風懷浮譽感歎句高逸拐子孤寡鳏獨烘襯洪源惠色回執儉卑郊路腳子貨及笄年華畿郡雞娘金縷玉衣駿犇口面餽邊老貌兩庑良宵美景蓮嶽臨别贈言漫無止境梅軒弭兵内蒙内廳貧隘憑熊僻然乾着情巧氣田棄僞從真曲别針塞道商彜夏鼎深阻水櫃宿分田典頭拳枉臨桅燈圍堰卧理無非五屼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