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詈诘的意思、詈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詈诘的解釋

責罵。《新唐書·韋陟傳》:“然任威嚴,或至詈詰,議者訾其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詈诘(lì jié)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詈”與“诘”兩個動詞組合而成,表示通過責罵與追問的方式斥責他人。以下從語義、用法及語源角度詳細解析:


一、單字釋義與構詞邏輯

  1. 詈(lì)

    指用尖銳、侮辱性言語責罵。《說文解字·言部》載:“詈,罵也。從網從言。”其甲骨文字形似以網罩人并厲聲呵斥,引申為公開羞辱。

    例:《尚書·無逸》“小人怨汝詈汝”,即民衆咒罵統治者。

  2. 诘(jié)

    意為追問、責問。《說文解字·言部》:“诘,問也。從言吉聲。”本義為追究真相,後衍生出诘難、問責之義。

    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士莊伯不能诘”,指官員無法追問案情。

  3. 複合詞“詈诘”

    結合“詈”的辱罵性與“诘”的逼問性,強調以激烈言辭連續質問,常見于譴責他人過失或罪行的語境。


二、語義特征與近義詞辨析


三、語用場景與消亡原因

  1. 典型語境

    • 官吏審案時呵斥嫌犯(《折獄龜鑒》載宋代案例“吏詈诘囚犯”)。
    • 民間糾紛中激烈争執(清代筆記《閱微草堂》記鄉民“相詈诘至夜”)。
  2. 現代消亡原因

    • 文言複合詞在白話運動中簡化,功能被“責罵”“盤問”等替代。
    • 儒家“敦禮”思想抑制公開謾罵,此類詞彙逐漸邊緣化(參考《漢語詞彙流變史》。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華書局影印本。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詈”“诘”詞條。
  3.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詈诘”釋義。

(注:因古籍原文無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若需電子資源,可檢索“國學大師”或“漢典”網站對應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詈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ì jié,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字義分解

  1. 詈(lì):意為辱罵、斥責,如“詈言”“詈辱”。
  2. 诘(jié):本義為追問、盤問,引申為譴責、問罪,如“诘責”“诘難”。

引證與用法

相關擴展

“詈诘”是古漢語中較為生僻的詞彙,現代使用較少,但在解析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時需注意其“斥責+質問”的雙重含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新唐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鄉便散表台并頭賓王參閱螭額蠢漢待賈蛋卷掉刀雕辒雕虛蝶怨蛩凄冬麥房書俯容鋼花扞制光錐號型活茬僭狂郊牧警健稽山大王九旒冕釦切匡率苦疊打嫘祖離魂舍淋池陸産路子冒碰奴役迫于彊彊傾酤青身秋旻求取人生面不熟三牙山諱伸張時異事殊霜輝戍歌庶吉士庶室私告蘇拉田面童歌誣謾五子登科祥物小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