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檢的意思、禮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檢的解釋

指合乎禮儀的品行。《新唐書·逆臣傳下·喬琳》:“﹝ 喬琳 ﹞性誕蕩無禮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禮檢”是一個相對古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字“禮”和“檢”的本義及組合義來理解。

  1. “禮”的本義:

    • 指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形成的行為準則、道德規範和各種禮節儀式。在古代中國,“禮”是維系社會秩序、區分尊卑貴賤、調節人際關系的一套非常複雜的制度與規範體系。它涵蓋了從國家典章制度到個人日常行為的方方面面。其核心在于表達敬意、體現秩序與和諧。 (參考《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 引申為社會規範)
  2. “檢”的本義:

    • 本義指書函的标籤、封題。引申為法度、法則、規矩、限制。作動詞時,意為約束、檢點、制止、考查。其核心含義在于約束、規範、依照法度行事。 (參考《說文解字》:“檢,書署也。” 段玉裁注:“書署謂表署書函也。”引申為法度)
  3. “禮檢”的合成義:

    • 将“禮”與“檢”組合,“禮檢”一詞強調的是依據禮的規範來約束、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它指:
      • 合乎禮儀的自我約束: 指人的行為嚴格遵循禮的規範,不逾矩,不放縱。
      • 以禮為标準的自我省察: 指用禮的标準來要求和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
      • 體現禮的規矩與法度: “禮檢”本身也可以指代那些用來約束人、使人行為符合禮的具體規矩或要求。
  4. 具體内涵與應用:

    • 行為規範: “禮檢”要求人們在社交場合、日常生活中,其言語、動作、儀态都要符合“禮”的規定,做到恭敬、謙讓、有分寸。例如,在尊長面前要恭敬侍立(“動依禮檢”),言行不可輕浮放縱。
    • 道德修養: 它是個人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了一個人的教養、自律和對社會規範的尊重。一個有“禮檢”的人,是懂得自我克制、遵守規矩的人。
    • 社會評價: 在古代文獻中,常用某人是否“有禮檢”或“動依禮檢”來評價其品行是否端正、舉止是否得體。缺乏“禮檢”則意味着行為失當、不知約束。
  5. 詞源與用例:

    •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尤其在描述人物品行時。例如,《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記載鄧綏:“後年五歲,太傅夫人愛之,自為剪發。夫人年高目冥,誤傷後額,忍痛不言。左右見者怪而問之,後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憐為斷發,難傷老人意,故忍之耳。’” 後文稱贊她“及長,遂深戒抑,修整法度,動依禮檢。” 這裡的“動依禮檢”就是指她的一舉一動都遵循禮儀規範,自我約束。 (參考《後漢書·卷十上·皇後紀第十上》)
    • 清代大型辭書《佩文韻府》等也收錄有“禮檢”一詞,釋義指向“禮法約束”。

“禮檢”意指依據禮的規範和标準來約束、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它強調個人在行為上要嚴格遵守社會禮儀規範,進行自我克制和反省,是體現教養、自律和遵守社會秩序的重要品質。該詞源于古代禮法制度,常用于描述和評價人的品行是否端正、舉止是否合乎規矩。

網絡擴展解釋

“禮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合乎禮儀的品行,強調言行舉止符合社會禮儀規範。該詞由“禮”(禮貌、謙遜)和“檢”(檢點、約束)組合而成,常用于描述人的修養與自我約束能力。

出處與例句

延伸信息

注意事項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下的書面表達。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豻戶奧樞白夾班授不依沉着吃飯家夥沖激玉沖謙瘡疹悴槁打富濟貧德壽點逗電話間洞主鬥阋多多益善非語言傳播風轫孚合輔世長民告月革靴喚則家臣煎銷介衆錦缬就功掘穴鞠弭了劣樂眼連具枷力促毛茶蒙袂末姻泥濘偏勝駊騀氣祲儒席入夜傷痕身薄試官收步私人素景貪心不足通曆退課外彙券霧集雲合仙駕先知協音洗骨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