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检的意思、礼检的详细解释
礼检的解释
指合乎礼仪的品行。《新唐书·逆臣传下·乔琳》:“﹝ 乔琳 ﹞性诞荡无礼检。”
词语分解
- 礼的解释 礼 (禮) ǐ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礼。丧(乶 )礼。典礼。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礼教(刼 )。礼治。克己复礼。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
- 检的解释 检 (檢) ǎ 查:检查。检测。检讨。检举。检校(刼 )。检修。检索。检察。 注意约束(言行):检点(a.注意约束言行,如“参加宴会时连吃带拿,太不检检了”;b.查看是否符合,如“把行李检检一遍”)。
专业解析
“礼检”是一个相对古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字“礼”和“检”的本义及组合义来理解。
-
“礼”的本义:
- 指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仪式。在古代中国,“礼”是维系社会秩序、区分尊卑贵贱、调节人际关系的一套非常复杂的制度与规范体系。它涵盖了从国家典章制度到个人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其核心在于表达敬意、体现秩序与和谐。 (参考《说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引申为社会规范)
-
“检”的本义:
- 本义指书函的标签、封题。引申为法度、法则、规矩、限制。作动词时,意为约束、检点、制止、考查。其核心含义在于约束、规范、依照法度行事。 (参考《说文解字》:“檢,書署也。” 段玉裁注:“書署謂表署書函也。”引申为法度)
-
“礼检”的合成义:
- 将“礼”与“检”组合,“礼检”一词强调的是依据礼的规范来约束、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它指:
- 合乎礼仪的自我约束: 指人的行为严格遵循礼的规范,不逾矩,不放纵。
- 以礼为标准的自我省察: 指用礼的标准来要求和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
- 体现礼的规矩与法度: “礼检”本身也可以指代那些用来约束人、使人行为符合礼的具体规矩或要求。
-
具体内涵与应用:
- 行为规范: “礼检”要求人们在社交场合、日常生活中,其言语、动作、仪态都要符合“礼”的规定,做到恭敬、谦让、有分寸。例如,在尊长面前要恭敬侍立(“动依礼检”),言行不可轻浮放纵。
- 道德修养: 它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自律和对社会规范的尊重。一个有“礼检”的人,是懂得自我克制、遵守规矩的人。
- 社会评价: 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某人是否“有礼检”或“动依礼检”来评价其品行是否端正、举止是否得体。缺乏“礼检”则意味着行为失当、不知约束。
-
词源与用例:
- 该词多见于古代典籍,尤其在描述人物品行时。例如,《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记载邓绥:“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后文称赞她“及长,遂深戒抑,修整法度,动依礼检。” 这里的“动依礼检”就是指她的一举一动都遵循礼仪规范,自我约束。 (参考《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
- 清代大型辞书《佩文韵府》等也收录有“礼检”一词,释义指向“礼法约束”。
“礼检”意指依据礼的规范和标准来约束、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它强调个人在行为上要严格遵守社会礼仪规范,进行自我克制和反省,是体现教养、自律和遵守社会秩序的重要品质。该词源于古代礼法制度,常用于描述和评价人的品行是否端正、举止是否合乎规矩。
网络扩展解释
“礼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合乎礼仪的品行,强调言行举止符合社会礼仪规范。该词由“礼”(礼貌、谦逊)和“检”(检点、约束)组合而成,常用于描述人的修养与自我约束能力。
出处与例句
- 文献来源:出自《新唐书·逆臣传下·乔琳》:“﹝乔琳﹞性诞荡无礼检。” 此处通过反例说明“无礼检”即行为放纵、不守礼法。
- 使用场景:多用于评价个人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如“他素来注重礼检,待人接物谦和有度”。
延伸信息
- 近义词:知书达礼、彬彬有礼
- 反义词:放荡不羁、不拘小节
- 结构解析:“礼”指传统礼仪,“检”含约束之意,合指通过自我规范达到符合礼仪的状态。
注意事项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语境下的书面表达。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新唐书》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被胎裨瀛诚明大弓杜牧顿缨遏折返本还原丰膏峯岚幅练凫藻甘虫更制根据地跟踪观国龟隂田寒苞寒乞儿合不着候视秽俗霍尔木兹海峡蹇偃进觞脊鳍爵韦开亮寇没梁宫立报劣弟柳浦蒌翣轮騑罗圈揖履鞋漭沆儾惴南烹扑褫前埭浅易覃惠跂蠕搉商鼩鼱若出一轨搔耳捶胸闪射圣笤霜毫顺感虽则泰来否往铁砚外视下黩笑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