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黃鹂。《晉書·郭璞傳》:“夫欣黎黃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
“黎黃”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lí huáng
含義:指黃鹂(一種鳥類)。
出處:最早見于《晉書·郭璞傳》:“夫欣黎黃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這裡的“黎黃”用來描述黃鹂的鳴叫聲,與蟪蛄(一種蟬)的叫聲形成對比,比喻高雅與庸俗之别。
詞義考據
多數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均将“黎黃”解釋為黃鹂,且引用《晉書》原文佐證。
部分網頁提到“黎黃”可指黎明時天色變亮,但此釋義較少見,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有關。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文本中。例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昌黎黃金海岸壯觀的海洋大漠風光”,此處的“黎黃”為地名,與鳥類含義無關。
“黎黃”的核心含義是黃鹂,屬于古典文學詞彙。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在地名或特殊語境中的用法,可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黎黃》是一個指代春天的詞語,通常表示春天的到來或者春天的景象。它也可以用來形容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場景或人群。
《黎黃》的拆分部首是黃,它由日字旁和田字底構成。整個詞語共包含16個筆畫,其中黎部分含有9個筆畫,黃部分含有7個筆畫。
《黎黃》在《集韻》等古代字典中已有收錄,可以追溯到唐代。該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詩詞中,如《離騷》等作品。
《黎黃》的繁體字形為「黎黃」,在繁體字使用的地方常見于台灣和香港。
古時候《黎黃》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基本的部首和構字方法保持一緻。例如,今天的「黃」在古代可能寫作「㝡」或「㝢」,而「黎」可以寫作「莅」。
1. 春風拂面,萬物複蘇,大地變得黎黃一片。
2. 黎黃的景色将我們的心情變得愉悅和輕松。
3. 新學期開始,校園裡熱鬧非凡,充滿了黎黃的生機。
1. 黎黃萬象
2. 黎黃世界
3. 欣欣向榮
草木蔥郁、吐露生輝、繁花似錦
蒼涼、枯黃、寒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