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傳說中的一種異獸。《山海經·海外北經》:“﹝北海﹞有素獸焉,狀如馬,名曰蛩蛩。” 郭璞 注:“即蛩蛩鉅虛也。”《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蹵蛩蛩,轔距虛。” 郭璞 注引 張揖 曰:“蛩蛩,青獸,狀如馬。距虛,似驘而小。”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十:“周周尚銜羽,蛩蛩亦念饑。”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蛩蛩之負蹷,雖寄命而不得為仁義。” 清 趙翼 《初用拐杖》詩:“蛩蛩負駏虛,踸踔逐茅狗。”參見“ 蛩蛩距虛 ”。
(2).懷憂貌。《楚辭·劉向<九歎·離世>》:“心蛩蛩而懷顧兮,魂眷眷而獨逝。” 王逸 注:“蛩蛩,懷憂貌。”
“蛩蛩”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根據現有資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傳說中的異獸
指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神異獸類,常與“距虛”并稱“蛩蛩距虛”,傳說中二者相依生存。例如《山海經》等典籍中可能提及相關形象。
憂愁的樣子
引申為形容人憂心忡忡、煩惱不安的狀态,如“蛩蛩懷憂”。
因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具體釋義需結合古籍上下文判斷。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或關注《山海經》《淮南子》等文獻中的用例以深化理解。
《蛩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蟋蟀鳴叫聲。蛩蛩是借指蟋蟀的鳴叫聲和蟋蟀本身的名字。它形容夜晚的甯靜中所聽到的蟋蟀鳴叫聲。
蛩蛩這個詞的部首是蟲字旁,表示與蟲有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9畫,蛩的筆畫數是7畫,蛩的左右結構,蛩兩側都有蟲字旁。
《蛩蛩》一詞最初出現于《詩經·秦風·蒹葭》:“蒹葭之茂,有蕙蕀之壽。居罟悲蛩,有捋悲女。”這裡的“悲蛩”指的就是悲鳴的蟋蟀。
蛩蛩的繁體字為蛩蛩。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蛩蛩的字形可能有些許不同。然而,無論漢字寫法如何變化,蛩蛩這個詞所代表的意義始終相同。
1. 夜深了,窗外蛩蛩的鳴叫聲讓我感到甯靜。
2. 蜜蜂在花朵間飛舞,蛩蛩的聲音回蕩在田野裡。
蛩聲、蛩蛩聲、蛩鳴、蛩音、鳴蛩等。
蟲鳴、鳴聲、鳴叫。
寂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