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 代紙币的一種,“大鈔”對言。大鈔以“貫”為單位,小鈔以“文”為單位。《金史·食貨志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五等謂之小鈔。”
(2).泛稱小面額的紙币。 清 王瑬 《鈔币議》:“一鈔分為七等:曰五千貫,曰千貫,曰五百貫,為大鈔;曰百貫,曰五十貫,為中鈔;曰十貫,曰二貫,為小鈔。”
“小鈔”是一個具有曆史演變和雙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金代紙币單位
作為金代發行的紙币類型,與“大鈔”相對。大鈔以“貫”為單位(1貫=1000文),小鈔則以“文”為最小單位,面值包括100文、200文、300文、500文、700文等。這種分類反映了當時的貨币體系設計(《金史·食貨志》明确記載)。
泛指小面額紙币
在廣義上,指代任何小面值的紙币。例如清代文獻中,将10貫、2貫等面值稱為小鈔,區别于大額的中鈔、大鈔。現代語境中,也用于日常交易中零錢或小額現鈔的統稱。
“小鈔”的詞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具體語境理解,主流含義仍以貨币單位為主。
小鈔指的是面值較小的紙币或貨币。它通常用來進行小額交易或零錢找零。
拆分部首:钅、堯
筆畫數:10畫(钅 = 6畫,堯 = 4畫)
小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銀兩的使用。在古代,人們為了方便交易和攜帶,将大額銀子分成了小塊,這些小塊就是小鈔的雛形。
小鈔的繁體寫法為「小鈔」。
在古時候,漢字「鈔」的寫法稍有不同,形狀更加簡潔,整體上類似于現代簡化字「鈔」,但形态更為古樸。
1. 他手中拿着一沓小鈔,準備去市場購物。
2. 這家商店隻接受現金支付,但不接受小鈔。
小鈔可以組成其他相關詞彙,如:
a. 小鈔紛飛(形容大量小額紙币四處飛揚)
b. 小鈔交易(指以小額紙币進行的交易)
近義詞:零錢、零碎的紙币、零頭
反義詞:大鈔、大額紙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