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小鈔的意思、小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小鈔的解釋

(1). 金 代紙币的一種,“大鈔”對言。大鈔以“貫”為單位,小鈔以“文”為單位。《金史·食貨志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五等謂之小鈔。”

(2).泛稱小面額的紙币。 清 王瑬 《鈔币議》:“一鈔分為七等:曰五千貫,曰千貫,曰五百貫,為大鈔;曰百貫,曰五十貫,為中鈔;曰十貫,曰二貫,為小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小鈔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語境與經濟含義的詞彙,其核心釋義指“小面額的紙币”。根據權威詞典及貨币史文獻,該詞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小鈔”為“面值較小的紙币”,與“大鈔”相對,常見于日常交易場景。例如元代發行的“至元通行寶鈔”中面值一貫以下的紙币即被民間稱為小鈔。

  2. 曆史沿革

    《漢語大詞典》引述宋代文獻《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北宋時期四川交子流通時,“小鈔作五百文以下,以補鐵錢不足”。這印證了小鈔在貨币體系中的補充功能。

  3. 使用場景

    《中國貨币史》指出,明清時期小鈔多指“當十文至百文銅錢兌換券”,因攜帶便利,常用于市集小額貿易,後逐漸被銅元取代。

  4. 詞語辨析

    《經濟術語詞典》強調,現代語境下“小鈔”與“零錢”存在細微差異:前者特指紙币形式,後者可包含硬币;但在港澳地區仍保留“小鈔”指代10元、20元港币的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小鈔”是一個具有曆史演變和雙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定義

  1. 金代紙币單位
    作為金代發行的紙币類型,與“大鈔”相對。大鈔以“貫”為單位(1貫=1000文),小鈔則以“文”為最小單位,面值包括100文、200文、300文、500文、700文等。這種分類反映了當時的貨币體系設計(《金史·食貨志》明确記載)。

  2. 泛指小面額紙币
    在廣義上,指代任何小面值的紙币。例如清代文獻中,将10貫、2貫等面值稱為小鈔,區别于大額的中鈔、大鈔。現代語境中,也用于日常交易中零錢或小額現鈔的統稱。

二、延伸用法

三、示例與應用

四、相關詞彙

“小鈔”的詞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具體語境理解,主流含義仍以貨币單位為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石爛變貫裁取掣白斥放馳說刍輿從俗浮沉搭醮得性滴水檐額載風條付火幹首谷廪咍台還至寒隽薅草黃鶴醉翁胡笳胡志明接竈稭秷姬國記錄片金奴骥尾卷銋據傲磕頭的坤垠沒什蒙得維的亞冥追能言善道牛錄厄真培風卿長曲頞染院人民英雄紀念碑柔和若英豎豹尾輸赢蒜缽子撻賤桃花銅墨兔簡拖親蛙蛭文書房仙宮小窗小橋小日子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