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本《詩·小雅·蓼莪》:“缾之罄矣,維罍之恥。”罍、缾皆盛水器,罍大而缾小。罍尚盈而缾已竭,喻不能分多予寡,為在位者之恥。後多用以指因未能盡職而心懷愧疚。 清 王夫之 《顯考武夷府君行狀》:“鮮民罍恥之年,正故國天崩之日。”
(2).謂飲酒至盡,酒器皆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陰注陽受》:“其人以巨杯引滿而飲,寝少頃而覺,覺而復飲。暨罍恥,即整衣冠北望而拜。”參見“ 缾竭罍恥 ”。
“罍恥”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核心含義
出自《詩經·小雅·蓼莪》中“瓶之罄矣,維罍之恥”()。以“罍”(大容器)和“瓶”(小容器)作比喻,指上位者未能合理分配資源,導緻下屬匮乏,視為失職之恥。後引申為因未盡職責而感到愧疚,如清代王夫之《顯考武夷府君行狀》中的用例()。
二、引申含義
在飲酒場景中,可表示“酒器皆空、飲盡”的狀态。如五代《唐摭言》記載某人“罍恥”後整理衣冠行禮的情景()。
字義解析
關聯用法
與“瓶罄罍恥”等成語相關,強調責任與共損關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曆史文本。
罍恥(léi chǐ)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因為犯錯或行為不當而感到羞愧和恥辱的心理狀态。
罍恥的拆分部首是“網”和“耳”,拼音分别為“wǎng”和“ěr”。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罍恥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鄉黨篇》中,原文為“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現代漢語中描述人們因錯誤行為而感到羞恥的詞語。
罍恥的繁體寫法為「罍恥」。
古代的漢字寫法有許多變化,罍恥在古代的寫法是「罍恥」或「罍羞」。
他因作弊而感到罍恥。
罍恥沒有其他的相關組詞。
羞恥、恥辱、慚愧
自豪、得意、光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