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本《詩·小雅·蓼莪》:“缾之罄矣,維罍之恥。”罍、缾皆盛水器,罍大而缾小。罍尚盈而缾已竭,喻不能分多予寡,為在位者之恥。後多用以指因未能盡職而心懷愧疚。 清 王夫之 《顯考武夷府君行狀》:“鮮民罍恥之年,正故國天崩之日。”
(2).謂飲酒至盡,酒器皆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陰注陽受》:“其人以巨杯引滿而飲,寝少頃而覺,覺而復飲。暨罍恥,即整衣冠北望而拜。”參見“ 缾竭罍恥 ”。
"罍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典故性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古代飲酒禮儀,特指因酒量小或不能暢飲而感到羞愧的心理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淵源及權威引用角度詳細闡釋:
該詞典出《詩經·小雅·蓼莪》: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
(小酒瓶空了,是大酒罍的恥辱)
原詩意在諷刺統治者不恤民力,以小瓶喻百姓困苦,大罍喻上位者漠然。後世逐漸衍化為飲酒場景中的比喻:
《詩經·小雅·蓼莪》(中華書局點校本):
原始出處,奠定"瓶罄罍恥"的對比意象,後成為固定典故。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釋"罍"為"酒尊",刻木作雲雷象,印證其禮器地位。
《儀禮·少年饋食禮》:
記載罍在祭祀宴飨中的使用規範,凸顯其禮儀重要性。
今多用于自謙酒量有限或調侃飲酒文化,如:
"今日盛會,惜我素有罍恥,恐難奉陪盡歡。"
(表達歉意同時傳遞文雅氣質)
說明:因"罍恥"屬古典雅言,現代詞典收錄較少,其釋義需結合典籍與訓诂成果。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罍"字條下相關詞項,或《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以獲完整考據。
“罍恥”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核心含義
出自《詩經·小雅·蓼莪》中“瓶之罄矣,維罍之恥”()。以“罍”(大容器)和“瓶”(小容器)作比喻,指上位者未能合理分配資源,導緻下屬匮乏,視為失職之恥。後引申為因未盡職責而感到愧疚,如清代王夫之《顯考武夷府君行狀》中的用例()。
二、引申含義
在飲酒場景中,可表示“酒器皆空、飲盡”的狀态。如五代《唐摭言》記載某人“罍恥”後整理衣冠行禮的情景()。
字義解析
關聯用法
與“瓶罄罍恥”等成語相關,強調責任與共損關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曆史文本。
卬食辦公班斓包紮徧曆避藉陛兵器補授差若毫厘,謬以千裡持生丑慢翠禽悼愓打彎獨松關反科學負質告缺寡酒官話郭郛烘明潢洿撶楸噍殺徼巡齎發急腳信久眎拘絷開宗賴帳吏戎梨窩賣劍命樂瞑卧缪陋謀維木球使者猱升攀談偏勝漂淪披露腹心樵服七男八婿頃來奇山異水軟座腮紅上書房設教生動活潑省事甯人市譽侍漁碎碧天琛西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