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漢書·趙廣漢傳》:“直突入其門,廋索私屠沽。” 顔師古 注:“廋,讀與搜同,謂入室求之也。”
關于“廋索”的詞義解釋如下:
讀音與結構
基本釋義
“廋索”意為“搜索”,特指入室搜查的行為。古漢語中,“廋”本有“隱藏”之意,但此處借作“搜”,故詞義轉為主動搜尋。
古籍引證
《漢書·趙廣漢傳》記載:“直突入其門,廋索私屠沽。”描述漢代官員趙廣漢突入民宅搜查私釀酒肉的情景。唐代顔師古注:“廋,讀與搜同,謂入室求之也”,進一步明确其含義。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指官方或強制性的搜查行動,如稽查違禁品、抓捕嫌疑人等。
相關詞語
如“吹毛索瘢”(刻意挑剔)、“黃皮刮廋”(形容人瘦削)等,但需注意這些詞中的“廋”含義不同,需結合語境區分。
提示:因古籍用詞的特殊性,“廋索”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相關學術研究中。
廋索(sōu suǒ)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廾”和“索”,總共有12個筆畫。它指的是身體瘦削,消瘦的樣子。
廋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唐風·丘中有麻》一詩中,“廋索綏其代于東方”。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廋索一詞常被用來形容形體孱弱、消瘦。
在繁體字中,廋索的寫法為“瘦索”。
在古代漢字中,廋索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如《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廾/回]十日山”。
1. 他病後體弱多病,變得很廋索。
2. 經過幾個月的鍛煉,他的身體不再廋索。
瘦弱、消瘦、骨瘦如柴
消瘦、痩,苗條
豐滿、肥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