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遼逈 ”。遙遠。 晉 潘嶽 《西征賦》:“人度量之乖舛,何相越之遼迥。”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大遼水》:“蓋 燕 齊 遼迥,僑分所在。” 南朝 梁 何遜 《暮秋答朱記室》詩:“寸陰坐銷鑠,千裡長遼逈。”一本作“ 遼迥 ”。 宋 王禹偁 《月波樓》詩:“吹簫事遼逈,仙迹難尋求。”一本作“遼夐”。
“遼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遼迥”亦寫作“遼逈”或“遼夐”,核心含義為遙遠,既可指空間距離的遙遠,也可引申為事物之間的差距懸殊。
字面意義
由“遼”(遼闊廣大)和“迥”(差異明顯)組成,本義指地理上的遙遠。例如《水經注》中“燕齊遼迥”描述兩地相隔甚遠。
引申意義
比喻事物或人之間的差距極大,如形容學術水平、家庭背景等差異懸殊,如“他們的能力遼迥,不可相提并論”。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書面語。需注意其異體寫法(如“遼逈”“遼夐”)在不同文本中的呈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遼迥》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事物距離遙遠或差異明顯,形容兩種情況之間的差距非常大。
《遼迥》的部首是辶(辵),由辶和離組成。
辶的筆畫數為3,離的筆畫數為10。
《遼迥》的源自于古代漢字,遼的意義為遠,迥的意義為差異、不同。
繁體字“辭遼”可以作為《遼迥》的替代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遼迥》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沒有變化。字形可能在書寫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改變。
1. 他們的觀點遼迥,難以達成一緻。
2. 這兩幅畫的風格遼迥,無法相提并論。
3. 在時間跨度遼迥的情況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遼闊、迥異、遼遠、迥然不同
巨大、明顯、懸殊、遠離
相近、相似、相連、相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