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名将 李廣 部下因軍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 李廣 本人抗擊 匈奴 ,戰功顯赫,卻不見封侯。後因以“李廣未封”、“李廣不侯”、“李廣難封”慨歎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唐 王勃 《滕王閣序》:“ 馮唐 易老, 李廣 難封。屈 賈誼 於 長沙 ,非無聖主;竄 梁鴻 於海曲,豈乏明時。” 唐 杜甫 《将赴荊南寄别李劍州》詩:“但見 文翁 能化俗,焉知 李廣 未封侯。” 五代 徐夤 《贈楊著》詩:“ 李廣 不侯身漸老, 子山 操賦恨何深!”
“李廣未封”是一個源自漢代曆史的成語,常用來比喻功勳卓著卻未獲應有封賞的遺憾。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該成語出自《史記·李将軍列傳》,指西漢名将李廣一生抗擊匈奴戰功顯赫,卻始終未能封侯。後世多以此典故表達對功高不爵、命運乖舛的慨歎,近義詞包括“李廣難封”“李廣不侯”等。
李廣曆經漢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以骁勇善戰聞名,匈奴稱其為“飛将軍”。據《漢書》記載,其部下因軍功封侯者數十人,但李廣本人因以下原因終身未封侯:
唐代杜甫在《将赴荊南寄别李劍州》中寫道:“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侯”,使該典故廣為流傳。其核心意義已超越個人命運,成為懷才不遇的典型文化符號。
司馬遷稱李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贊其人格魅力;但《資治通鑒》指出其治軍松散、戰術冒進等缺陷。現代學者多認為,李廣未能封侯是時代變遷、制度局限與個人性格共同作用的結果。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考據,可參考《史記·李将軍列傳》或漢典網相關詞條。
《李廣未封》是一個成語,意為李廣還沒有被封官。以下是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詞彙。
《李廣未封》這個成語由三個字組成,分别是李(木字旁,四筆畫)、廣(廣字旁,三筆畫)和未(木字旁,五筆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相傳西漢時期,衡山有個叫李廣的人,他身材高大威猛,勇猛善戰,與項羽去征戰四方,屢建戰功。盡管他擁有出衆的才能和勇氣,但是一直沒有被封為官。這個成語便是來形容這樣一種情況——指有能力而未被重用。
《李廣未封》這個成語的繁體為「李廣未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李廣的「廣」字曾經有一個額外的「讠」字旁。所以在古時候,「廣」的寫法為「廣」。
他雖然才華出衆,努力工作,但是一直處于李廣未封的狀态。
與《李廣未封》相關的組詞有:封官、功績、未被重用。
近義詞包括:無用之才、被埋沒的人才、隱藏的能力。
反義詞包括:高官顯貴、位列朝廷、受重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