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名将 李广 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 李广 本人抗击 匈奴 ,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后因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唐 王勃 《滕王阁序》:“ 冯唐 易老, 李广 难封。屈 贾谊 於 长沙 ,非无圣主;窜 梁鸿 於海曲,岂乏明时。” 唐 杜甫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诗:“但见 文翁 能化俗,焉知 李广 未封侯。” 五代 徐夤 《赠杨著》诗:“ 李广 不侯身渐老, 子山 操赋恨何深!”
“李广未封”是一个源自汉代历史的成语,常用来比喻功勋卓著却未获应有封赏的遗憾。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该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指西汉名将李广一生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始终未能封侯。后世多以此典故表达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的慨叹,近义词包括“李广难封”“李广不侯”等。
李广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以骁勇善战闻名,匈奴称其为“飞将军”。据《汉书》记载,其部下因军功封侯者数十人,但李广本人因以下原因终身未封侯:
唐代杜甫在《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中写道:“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使该典故广为流传。其核心意义已超越个人命运,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文化符号。
司马迁称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赞其人格魅力;但《资治通鉴》指出其治军松散、战术冒进等缺陷。现代学者多认为,李广未能封侯是时代变迁、制度局限与个人性格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历史考据,可参考《史记·李将军列传》或汉典网相关词条。
《李广未封》是一个成语,意为李广还没有被封官。以下是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一些相关词汇。
《李广未封》这个成语由三个字组成,分别是李(木字旁,四笔画)、广(广字旁,三笔画)和未(木字旁,五笔画)。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故事。相传西汉时期,衡山有个叫李广的人,他身材高大威猛,勇猛善战,与项羽去征战四方,屡建战功。尽管他拥有出众的才能和勇气,但是一直没有被封为官。这个成语便是来形容这样一种情况——指有能力而未被重用。
《李广未封》这个成语的繁体为「李廣未封」。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李广的「广」字曾经有一个额外的「讠」字旁。所以在古时候,「广」的写法为「廣」。
他虽然才华出众,努力工作,但是一直处于李广未封的状态。
与《李广未封》相关的组词有:封官、功绩、未被重用。
近义词包括:无用之才、被埋没的人才、隐藏的能力。
反义词包括:高官显贵、位列朝廷、受重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