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貼黃的意思、貼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貼黃的解釋

(1). 唐 代诏敕用黃紙,凡有更改,仍用黃紙貼在上面,叫做“貼黃”。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三:“ 唐 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紙貼之,謂之貼黃。蓋敕書用黃紙,則貼者亦黃紙也。”

(2). 宋 代奏劄意有未盡,摘要另書于後,叫做“貼黃”。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三:“今奏狀劄子皆白紙,有意所未盡,揭其要處,以黃紙别書於後,乃謂之貼黃。” 宋 陸遊 《代二府與夏國主書》:“貼黃:前件事宜,臣等雖已面陳,緣利害至大,陛下反覆省覽,故敢輒具此奏。”

(3). 明 清 時摘取奏疏中要點,黏附在奏疏後面,叫做“貼黃”。 清 顧炎武 《日知錄·貼黃》:“﹝ 崇禎 ﹞命内閣為貼黃之式,即令本官自撮疏中大要,不過百字,黏附牘尾,以便省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貼黃,作為漢語詞彙,具有曆史與當代雙重含義,具體釋義如下:


一、曆史公文制度中的“貼黃”

釋義:唐代至明代的一種公文修改或補充制度。官員在奏疏寫完後發現遺漏或需修改時,将内容摘要或更正文字寫在黃紙上,粘貼于正文末尾或修改處,稱為“貼黃”。

來源依據:

據《唐代官制研究》(中華書局)記載,唐代三省制度中,中書省起草诏書後若有修正,需“貼黃”于正文旁,以示補充。宋代沿襲此制,明代則用于奏章摘要。


二、現代漢語中的“貼黃”

釋義:指在文件、卡片或物品上粘貼黃色标籤或紙條,用于标注重點、分類或提示信息。

來源依據: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定義:“貼黃”即“用黃紙片貼上,标明内容要點或注意事項”,常見于檔案管理、圖書索引等領域。


三、語義演變與文化關聯

曆史延伸:

“貼黃”源于古代文書制度的實用性需求,後衍生出“批黃”“引黃”等術語,體現古代行政效率的規範化嘗試。

現代應用:

在學術研究、文獻整理中,“貼黃”仍保留标注核心信息的功能,如檔案館對重要卷宗貼黃标識别。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華書局《唐代官制研究》(學術專著)
  2.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網絡擴展解釋

“貼黃”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有不同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一、古代公文制度中的“貼黃”

  1. 唐代:用于诏敕修改。唐代诏書用黃紙書寫,如需更改内容,會用黃紙覆蓋在原處修改,稱為“貼黃”。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了這一制度。

  2. 宋代:用于奏疏補充。官員在奏劄中若内容未盡,需用黃紙另寫摘要附于正文之後,稱為“貼黃”。例如陸遊代拟書信中提到“貼黃”用于補充陳述重要事宜。

  3. 明清:用于奏疏摘要。官員需将奏疏核心内容提煉成“貼黃”附于文末,便于皇帝快速閱覽。

二、傳統竹刻工藝中的“貼黃”

一種将竹筒内壁黃色表層削取後,經煮壓粘貼在木胎器物上的工藝,又稱“竹黃”或“文竹”。不過此釋義在搜索結果中權威性較低,可能與公文制度存在同名異義現象。


注意:因搜索結果權威性普遍較低,建議結合《石林燕語》《陸遊集》等古籍原文進一步考證。如需了解竹刻工藝相關内容,需核實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稗說半自動虣出庳廬采桑倉皇潮流乘乖寵妾床婆子春潮燈傘笃古發念飯飼發乳鳳鳴朝陽腹部覆試隔母罟目含蕚憨頭憨腦華夷穢菜枷警叫苦鶄莊祭品羁索九光履就蓐裾礁铠仗刊石寬宏淚蠟兩曜裡海陵螺龍笙録圖麥穟猛厲麽人麋軀南北省判陰骈臂器币上庠神荼攝威擅勢是否灘戶危境銜薪小吳生小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