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貼黃的意思、貼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貼黃的解釋

(1). 唐 代诏敕用黃紙,凡有更改,仍用黃紙貼在上面,叫做“貼黃”。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三:“ 唐 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紙貼之,謂之貼黃。蓋敕書用黃紙,則貼者亦黃紙也。”

(2). 宋 代奏劄意有未盡,摘要另書于後,叫做“貼黃”。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三:“今奏狀劄子皆白紙,有意所未盡,揭其要處,以黃紙别書於後,乃謂之貼黃。” 宋 陸遊 《代二府與夏國主書》:“貼黃:前件事宜,臣等雖已面陳,緣利害至大,陛下反覆省覽,故敢輒具此奏。”

(3). 明 清 時摘取奏疏中要點,黏附在奏疏後面,叫做“貼黃”。 清 顧炎武 《日知錄·貼黃》:“﹝ 崇禎 ﹞命内閣為貼黃之式,即令本官自撮疏中大要,不過百字,黏附牘尾,以便省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貼黃”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有不同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一、古代公文制度中的“貼黃”

  1. 唐代:用于诏敕修改。唐代诏書用黃紙書寫,如需更改内容,會用黃紙覆蓋在原處修改,稱為“貼黃”。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了這一制度。

  2. 宋代:用于奏疏補充。官員在奏劄中若内容未盡,需用黃紙另寫摘要附于正文之後,稱為“貼黃”。例如陸遊代拟書信中提到“貼黃”用于補充陳述重要事宜。

  3. 明清:用于奏疏摘要。官員需将奏疏核心内容提煉成“貼黃”附于文末,便于皇帝快速閱覽。

二、傳統竹刻工藝中的“貼黃”

一種将竹筒内壁黃色表層削取後,經煮壓粘貼在木胎器物上的工藝,又稱“竹黃”或“文竹”。不過此釋義在搜索結果中權威性較低,可能與公文制度存在同名異義現象。


注意:因搜索結果權威性普遍較低,建議結合《石林燕語》《陸遊集》等古籍原文進一步考證。如需了解竹刻工藝相關内容,需核實專業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貼黃》的意思

《貼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以黃色的貼紙、紙片等方式貼在顯眼的地方,以宣傳、标記或提醒某種信息或事件。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貼黃》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上部為“貝”字旁,下部為“黃”字。

根據《康熙字典》,《貼黃》共包含11畫。

來源

《貼黃》這個詞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記載。這個詞在古代并不常見,可能是後來衍生出來的成語。

繁體

《貼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貼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一些變化。《貼黃》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目前并沒有确切的古代漢字寫法被記錄。

例句

他們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貼黃,以便提醒市民注意環境保護。

組詞

貼紙、黃紙、貼醒、貼标、貼告

近義詞

布告、張貼、貼條、粘貼

反義詞

揭黃、剝黃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