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口大腹的瓦器。《易·坎》“用缶” 三國 魏 王弼 注:“處坎以斯,雖復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納此至約,自進於牖,乃可羞之於王公,薦之於宗廟,故終無咎也。” 唐 李商隱 《行次西郊》詩:“濁酒盈瓦缶,爛穀堆荊囷。”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藕花》:“﹝兒輩﹞辭 鏡湖 之深,而居瓦缶之淺。”
(2).古代陶土制的打擊樂器。 宋 歐陽修 《綠竹堂獨飲》詩:“憂從中來不自遣,強叩瓦缶何譊譊。” 清 杜岕 《雪興》詩:“素甆看靜夜,瓦缶發悲歌。”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詩﹞有聲無韻,是瓦缶也。”
“瓦缶”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瓦缶”指小口大腹的陶制容器,常見于古代貧苦人家,用于盛水或食物。例如《周易》中提到的“瓦缶之器”即指此類日常器皿。此外,它也是古代陶土制成的打擊樂器,屬于簡易的禮樂工具。
引申含義
該詞常被用來比喻身份低微或事物粗陋,如成語“黃鐘瓦缶”中“瓦缶”與貴重樂器“黃鐘”形成對比,形容優劣懸殊。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行次西郊》中“濁酒盈瓦缶”也以瓦缶暗喻生活的簡樸潦倒。
相關用法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背景或文學用例,可參考《周易》《莊子》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中的詳細注解。
《瓦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由瓦制成的甕、罐等容器。
《瓦缶》的首部是瓦(wǎ),尾部是缶(fǒu)。根據《康熙字典》,瓦的筆畫數為5,缶的筆畫數為6。
瓦缶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古代人們常常使用瓦塊堆砌而成的容器來儲存物品,因此将這些容器稱之為瓦缶。在繁體字中,瓦缶分别寫作「瓦罐」和「磻缽」。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略有不同。瓦的古代寫法為「瓦」,缶的古代寫法為「缶」。
1. 這個瓦缶制作精美,可以用來盛放茶葉。
2. 他發現一隻瓦缶埋在土地中,裡面裝滿了古代的金銀器物。
瓦缶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一些常用的詞組,例如:
1. 瓦缶之盛:指瓦缶内的物品充滿,形容極其豐盛。
2. 瓦缶之見:指瓦缶内的物品外溢出來,形容數量過多。
瓦缶的近義詞包括:甕(wèng)、罐(guàn)、壇(tán)等。
瓦缶的反義詞是盛器,即不是由瓦制成的容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