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銘旌的意思、銘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銘旌的解釋

豎在靈柩前标志死者官職和姓名的旗幡。多用绛帛粉書。品官則借銜題寫曰某官某公之柩,士或平民則稱顯考顯妣。另紙書題者姓名粘于旌下。大斂後,以竹杠懸之依靈右。葬時取下加于柩上。《周禮·春官·司常》:“大喪,共銘旌。” 唐 李白 《上留田行》:“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於此舉銘旌。” 清 蔣士铨 《臨川夢·哱叛》:“銘旌字,誰結個靈堂掛?” 郭沫若 《滿江紅·天外人歸》詞:“高樹銘旌三叩首,跪參導彈孤哀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銘旌是中國古代喪葬禮儀中的重要物品,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又稱明旌,是豎立在靈柩前的長條形旗幡,主要用于标識逝者的身份信息。品官會标注官職(如「某官某公之柩」),平民則稱「顯考/顯妣」(對父母尊稱),另附書寫者姓名于旌下。

  2. 形制與材質

    • 材質:以绛色(深紅色)帛布為主,文字用白色或粉色書寫。
    • 結構:由竹竿支撐,長度根據身份不同有定制,如《儀禮》記載士人用三尺竹杠,帛布尺寸亦有等級差異。
  3. 禮儀功能

    • 标識作用:區分棺柩主人,防止混淆(《禮記》稱「以逝者為不可别己,故以其旗識之」)。
    • 隨葬流程:大殓後懸于靈柩右側,下葬時覆蓋于棺上,成為棺柩組成部分。
  4. 曆史演變
    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司常》,唐代李白《上留田行》、清代蔣士铨劇作等文獻均有提及。現代喪禮中,銘旌更多作為緬懷逝者的象征物,形制較古代簡化。

  5. 文化意義
    既體現古代等級制度,也反映「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觀念。郭沫若在《滿江紅·天外人歸》中借用銘旌表達哀思,可見其文化影響深遠。

如需了解具體操作或地域性差異,可參考《儀禮》《禮記》等古籍,或查閱中的民俗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銘旌

銘旌(míng jīng)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 “金” 和 “支”,總共有12畫。它的發音是 míng jīng。

“銘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書法藝術。銘指的是刻字,旌則是指懸挂的旗幟或标語。将兩者合在一起,表示“刻字為紀念或紀錄”。所以,“銘旌”可以理解為刻字而成的标志或紀念物。

在繁體字中,銘旌的寫法是「銘楣」。這種寫法保留了“金”和“支”的形狀,但對部分部首的書寫有所變化,以使字體更加複雜和繁華。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銘旌的形狀與現在寫法相比有一些差别。由于筆劃的書寫方式不同,所以整個字的形狀略有變化。但是,整體上看,銘旌的基本構造并沒有太大改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銘旌”一詞的例句:

1. 他為了感謝老師的輔導,特地制作了一塊銘旌送給老師。

2. 這座銘旌是為了紀念英勇犧牲的戰士而建立的。

組詞

銘文、銘記、旌旗、金銘、支撐

近義詞

标志、紀念碑、紀念館、紀念品、紀念堂

反義詞

忘記、不關注、遺忘、漠視、疏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