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兩種祭禮。柴,謂燒柴祭天;望,謂祭國中山川。亦泛指祭祀。《書·武成》:“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孔 傳:“燔柴,郊天,望,祀山川。”《後漢書·光武帝紀下》:“辛卯,柴望 岱宗 ,登封 太山 。”《魏書·程駿傳》:“鹹秩百靈,柴望山川。”《封神演義》第九八回:“江山依舊承柴望,社稷重新樂裸将。”
“柴望”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基本定義
“柴”指燒柴祭天(燔柴祭),“望”指祭祀山川,合稱泛指古代帝王或諸侯的祭祀儀式。
例如《尚書·武成》記載:“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孔穎達注疏解釋為“燔柴祭天,望祀山川”。
曆史文獻例證
部分現代詞典(如、5)提到“柴望”可引申為“對現狀不滿,渴望改變”,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基于字面(“柴”象征貧困、“望”指期望)的現代衍生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總結建議:在古文或曆史語境中,“柴望”應優先理解為祭祀禮儀;若涉及現代用法,需核實具體出處。可通過《漢典》《尚書》等權威文獻進一步查證。
柴望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分别介紹柴和望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柴望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柴字的部首是木,總共有五畫。它指的是用于燒火的幹木材,也可以指柴火的餘煙。柴字的繁體寫法為柴。
望字的部首是月,總共有八畫。它有多個不同的意思,包括觀看、期待、盼望等。望字的繁體寫法同樣為望。
柴望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離騷》,其中有一句“子惑之,柴望中林”,意為“被困惑的人,尋找方向就像迷失在茂密的森林中一樣”。因此,柴望常用來形容迷茫、困惑或不知所措的狀态。
柴望的繁體寫法為柴望,沒有變體。
在古時候,柴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下部用三個點代替了現在的三個橫畫,就像是連續的點狀橫線。望字的古時候寫法則有細微的變化,它的上部用兩個豎畫代替了現在的兩個斜線。
1. 他在迷茫中尋找着出路,心中充滿了柴望。
2. 我對未來充滿了望,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
柴望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
迷茫、困惑、不知所措
明确、清晰、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