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离垢的意思、离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离垢的解释

佛教语。谓远离尘世烦恼。《维摩经·佛国品》:“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南朝 梁 王僧孺 《初6*夜文》:“大招离垢之宾,广集应真之侣。” 唐 李邕 《国清寺碑序》:“所以信士永言,至人驰想,不远万里,有以一临离垢道场,遇之即是。” 清 戴名世 《蓼庄图记》:“説者谓 渊明 生当 晋 宋 之际,志欲弃尘离垢,高举远引。”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离垢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离垢"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尤其在佛教语境中意义显著。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佛教义理及文学应用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离"

    本义为分离、脱离。《说文解字》释:"离,黄仓庚也,鸣则蚕生。"后引申为"分开""远离"之意,如《周易·离卦》彖传:"离,丽也。" 强调超脱束缚的状态。

  2. "垢"

    指污秽、尘埃,《说文》:"垢,浊也。" 佛教中喻指烦恼、执念等精神染污,如《大乘义章》:"染污净心,说以为垢。"

二字结合,"离垢"直译为"脱离污垢",引申为超脱尘世烦恼,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


二、佛教核心释义

在佛典中,"离垢"是重要修行概念:

  1. 唯识学范畴

    指断除烦恼障后所证的清净状态。《成唯识论》卷九称"离垢真如",即破除二障(烦恼障、所知障)后显现的本然清净心性。

  2. 菩萨修行阶位

    《华严经》中"离垢地"(梵语 Vimalā)为菩萨十地之第二地,特指远离犯戒之垢,成就戒波罗蜜。

  3. 禅宗心性论

    六祖慧能《坛经》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诠释了心性本净、不染尘垢的觉悟境界。


三、文学与日常用法

  1. 诗词意象

    王维《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以"无染"呼应离垢,表达超然物外的禅意。

  2. 隐喻性表达

    如"离垢之镜"喻指澄明心境,"离垢居士"代称修行高僧,凸显对精神纯净的追求。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溯源: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校订本)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佛教经论:
    • 玄奘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第31册)
    • 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十地品》(大正藏第10册)
  3. 文学典籍:
    • 王维《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释慧能《坛经》(宗宝本,大正藏第48册)

"离垢"融合了汉语的本义张力与佛教的哲学深度,既是修行目标,亦是文化精神符号,其核心始终指向对清净本心的回归与守护。

网络扩展解释

“离垢”是佛教术语,指通过修行远离烦恼与污染,达到心灵清净的状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离垢”字面意为“远离污垢”,在佛教中特指脱离烦恼、邪见等精神层面的污染。例如,修行者通过断除贪欲、怀疑等负面心念,使心灵恢复纯净,如《维摩经》所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二、佛教中的具体解释

  1. 断除烦恼类型
    根据佛陀教义,“垢”主要指邪见、怀疑等障碍觉悟的烦恼。例如:

    • “尘”比喻贪欲等覆盖心灵的烦恼;
    • “垢”指染污心灵的负面心念(如疑、邪见)。
  2. 修行过程
    通过内观智(洞察真理的智慧)的成熟,逐渐削弱烦恼对心灵的遮蔽,最终使道智(觉悟的智慧)能直接观照涅槃,实现“离垢”。

三、经典出处与例证

四、与相关概念的对比

五、世俗延伸

在文学或日常语境中,“离垢”也可引申为摆脱不良习惯或心理负担,提升精神境界。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修行中的具体实践方法,可参考《无碍解道》等经典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八陛褒善贬恶悲怨避路布衣残编裂简察警缠纠衬施钱锉刀大恭大众文化得一电影摄影机彫丧地热学东齐二十四孝范蠡飞流粉尘逢场竿木風勸奉粟鼓吹故庐国丧旱象黑光和栗交叉火力晈日佳语蛣蜋金璞襟兄摩拂木罂缻排难解纷爬罗槃根错节潘郎鬓丝潜戢悄蒨啓户弃垒穷阎齐头鐥奇验散败骚赋沙金身单力薄圣良识明智审巍巍荡荡无头榜香港限式闲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