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ter;three winters] 冬季。三個冬天
不說風霜苦,三冬一草衣。——杜荀鶴《溪居叟》
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漢書·東方朔傳》
(1).三個冬季,即三年。《漢書·東方朔傳》:“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 王先謙 補注:“案:三冬謂三年,猶言三春三秋耳。” 元 武漢臣 《王壺春》楔子:“憑着我三冬足用文章絶,揮翰墨,走龍蛇。”
(2).冬季三月,即冬季。 唐 楊炯 《李舍人山亭詩序》:“三冬事隙,五日歸休。” 宋 張元幹 《好事近》詞:“三冬蘭若讀書燈,想見太清絶。” 清 顧炎武 《寄李生雲霑》詩:“歲晚 漳河 朔雪霏,僕夫持得尺書歸;三冬文史常堆案,一室弦歌自掩扉。”
“三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在蠶農領域,“三冬”特指每年10月至次年1月進行的冬季管理工作,包括桑樹護理、蠶室清潔等,為來年養蠶奠定基礎。
民間俗語中,“三冬”也用于形容冬季最冷的“三九”時段,如“三冬臘月”。此外,詩詞中常用“三冬”營造意境,如宋代張元幹“三冬蘭若讀書燈”。
以上内容綜合權威文獻及曆史用例,若需了解具體出處或擴展場景,可查閱相關古籍或農業資料。
《三冬》是一個由2個漢字組成的詞彙。其中,“三”表示數量,即3,而“冬”指的是冬季,即一年中寒冷的季節。
《三冬》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拆分部首:一(yī)
筆畫:三冬的拆分部首具有一畫。
《三冬》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詩經·小雅·谷風》中的一句詩句:“陽之奔波,四則為冬。”這句話表達了四季中冬季的意思,将“冬”表示為“四分之一”。後來演變成為現代漢字詞彙中的《三冬》。
《三冬》的繁體字形式為「三冬」。
在古代漢字中,寫「三冬」的方法有所不同。由于字形演變,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請查看以下圖片以獲得更多信息。
(此處插入圖片)以下是一些使用《三冬》一詞的例句:
1. 寒氣逼人,寒冷的“三冬”即将來臨。
2. “三冬”過後,春天的氣息終于開始出現了。
3. 他喜歡在“三冬”時節去滑雪。
與《三冬》相關的組詞包括:
1. 三冬衣:在寒冷的冬天穿的衣物。
2. 三冬瓜:一種冬季生長的瓜類蔬菜。
3. 三冬蟲:一種生活在冬季的昆蟲。
與《三冬》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三寒:指冬季的三個月。
2. 獨寒:表示單獨的冬天。
3. 寒季:指整個冬季。
與《三冬》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1. 三夏:表示夏季的三個月。
2. 炎熱:指高溫天氣。
3. 夏天:與冬季相反的季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