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官名。 東漢 置吏部郎中,主管選舉。或稱為“吏部郎”。後代因之。《晉書·畢卓傳》:“ 太興 末,為吏部郎。”《資治通鑒·齊明帝永泰元年》:“上賞 謝朓 之功,遷尚書吏部郎。” 胡三省 注:“《唐六典》曰:吏部郎,職在選舉。 魏 晉 用人,妙於時選,其諸曹郎功高者,遷吏部郎,歷代品秩皆高於諸曹郎。”
吏部郎是中國古代官職,其核心信息如下:
一、起源與設置 該官職最早出現于東漢時期,稱為"吏部郎中",主要負責官員選拔事務。魏晉南北朝時期沿襲此制,如《晉書》記載畢卓在太興末年擔任此職,《資治通鑒》提及謝朓因功升遷尚書吏部郎。
二、核心職責 主管全國官吏的選拔與考核工作,相當于現代人事部門的要職。據《唐六典》記載,其核心職能是"職在選舉"(負責官員選拔)。
三、地位演變
四、曆史實例 南朝齊永泰元年(498年),謝朓因功升任尚書吏部郎;北魏時期司徒胡國珍曾提拔官員擔任此職。
該官職貫穿多個朝代,是古代官僚體系中的重要人事管理職位,其職能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脈絡。更多曆史案例可參考《資治通鑒》《晉書》等典籍。
吏部郎是明清時期的官職名稱,屬于朝廷的官吏體系當中。拆分部首為口、彳、阝,共計12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制,源自于《周禮》中的吏部官職。在繁體字中,吏部郎的寫法為吏部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吏部郎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基本的字形結構和意義基本保持一緻。
他被任命為吏部郎,負責管理官員的選拔與考核工作。
吏部尚書、吏部員外郎、吏部正員、吏部主事
中書郎、大堂郎
吏部侍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