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部郎的意思、吏部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部郎的解釋

古官名。 東漢 置吏部郎中,主管選舉。或稱為“吏部郎”。後代因之。《晉書·畢卓傳》:“ 太興 末,為吏部郎。”《資治通鑒·齊明帝永泰元年》:“上賞 謝朓 之功,遷尚書吏部郎。” 胡三省 注:“《唐六典》曰:吏部郎,職在選舉。 魏 晉 用人,妙於時選,其諸曹郎功高者,遷吏部郎,歷代品秩皆高於諸曹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吏部郎”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指在吏部(中央最高人事管理機構)中擔任郎官職務的官員。其具體含義與職責隨朝代變遷有所不同,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核心職能

“吏部郎”是吏部下屬“郎官”的統稱或特定稱謂。作為吏部尚書的屬官,其主要職責是協助處理全國文官的選拔、考核、任免、勳封等事務。其核心工作圍繞“铨選”(量才授官)展開,需精通典章制度與人事法規,是實際操辦官吏管理日常工作的關鍵職位(《漢語大詞典》“吏部郎”詞條,漢典網)。

二、曆史沿革與具體職銜

  1. 魏晉南北朝時期:

    此職正式定型。曹魏始設“吏部郎”,位列尚書省諸曹郎之首,職權極重,甚至可代行尚書職責。如《晉書·職官志》載:“吏部郎主選舉事,曆代重其選。” 常由門第高貴、才學出衆者擔任(《晉書》卷二十四,中華書局點校本)。

  2. 隋唐至明清時期:

    隨着三省六部制完善,“吏部郎”逐漸細化為多個具體職位:

    • 吏部郎中:通常設二至四人,分掌文選(官員選拔)、勳封(爵位封賞)、考功(官員績效考核)等司務。唐代杜佑《通典》稱:“郎中掌選補流内六品以下官。”(《通典·職官五》)
    • 吏部員外郎:為郎中之副貳,協助處理本部事務,亦參與铨選評議。

三、地位與影響

吏部郎官因執掌“天下官吏命脈”,地位顯赫:

四、文學與制度中的體現

該職頻繁見于史書與文學作品,如《世說新語》載山濤舉薦嵇紹為“吏部郎”,《全唐詩》中亦多見文人出任此職的酬唱之作,反映出其文化影響力。現代制度史研究認為,吏部郎是理解古代官僚體系運作的關鍵節點(參見王先生《中國古代官制講座》)。


引用來源說明:

  1. 《漢語大詞典》“吏部郎”詞條(漢典網 zdic.net)
  2. 《晉書·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杜佑《通典·職官五》(中華書局影印本)
  4. 馬端臨《文獻通考·職官考六》(浙江古籍出版社)
  5. 蘇洵《衡論·铨選》(《嘉祐集》卷三)
  6. 《宋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7. 王先生《中國古代官制講座》(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吏部郎是中國古代官職,其核心信息如下:

一、起源與設置 該官職最早出現于東漢時期,稱為"吏部郎中",主要負責官員選拔事務。魏晉南北朝時期沿襲此制,如《晉書》記載畢卓在太興末年擔任此職,《資治通鑒》提及謝朓因功升遷尚書吏部郎。

二、核心職責 主管全國官吏的選拔與考核工作,相當于現代人事部門的要職。據《唐六典》記載,其核心職能是"職在選舉"(負責官員選拔)。

三、地位演變

  1. 魏晉時期成為重要晉升職位,各曹郎中政績優異者可升任此職
  2. 曆代品秩均高于其他部門郎官
  3. 唐代發展為吏部四司之一,分掌不同人事職能。

四、曆史實例 南朝齊永泰元年(498年),謝朓因功升任尚書吏部郎;北魏時期司徒胡國珍曾提拔官員擔任此職。

該官職貫穿多個朝代,是古代官僚體系中的重要人事管理職位,其職能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脈絡。更多曆史案例可參考《資治通鑒》《晉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擺脫鼻兒冰槊泊栢補衲恻悱長風長陵創業史唇腐齒落爨夫淬鑒單寡倒卓地磁極鬥盎愕怡方伯飜湧逢值攻剝恭順黑鹄嘿數鶴唳風聲壞證瓠梁獲刈燋尾吉應局脊渴吻匡堯萊子老成持重靈飛經螺蜔慢黩面目可憎民膏民脂迷團莫可名狀難上難,難上加難黏液臬司鲵桓蟠固峭冷塞匿三指沙梁伸道肆暴絲鞭撕破臉皮天頭地角天雨惕兢香座削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