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的意思、方伯的詳細解釋
方伯的解釋
殷 周 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 漢 以來之刺史, 唐 之采訪使、觀察使, 明 清 之布政使均稱“方伯”。《禮記·王制》:“天子百裡之内以共官,千裡之内以為禦,千裡之外設方伯。”《史記·周本紀》:“ 周 室衰微,諸侯彊并弱, 齊 、 楚 、 秦 、 晉 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鄭司農 曰:“長諸侯為方伯。”《漢書·何武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 唐 韓愈 《送許使君刺郢州序》:“ 于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與卑鄙庸陋相應答如影響。” 清 王韬 《淞濱瑣話·金玉蟾》:“薦章交上,升任 黔 中廉訪使,旋升方伯,改授 雲南 巡撫。”
詞語分解
- 方的解釋 方 ā 四個角都是暗乃謀咝位蛄雒娑際侵苯撬謀咝蔚牧⑻澹骸模ㄒ喑啤胺階印保!邸 數學上指某數自乘的積:方根。平方。開方。 人的品行端正:方正。方直。 一邊或一面:方向。方面。 地區,地域:地方。
- 伯的解釋 伯 ó 兄弟排行次序:伯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 父親的哥哥:伯伯。伯父。伯母。 對父輩戚友的尊稱:老伯。世伯。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舊時對文章、道德足為表率者的尊稱:“海内
網絡擴展解釋
“方伯”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稱謂,其含義隨曆史演變而擴展,具體解釋如下:
一、起源與基本定義
“方伯”最早見于西周時期,原指一方諸侯之長,代表周天子管理分封區域。這一制度源于《禮記·王制》記載的“千裡之外設方伯”,是周代分封體系下中央對地方統治的延伸。
二、職能演變
- 周代:方伯由王室功臣或宗親擔任,負責鎮撫諸侯國,維護地方穩定。
- 春秋戰國:周室衰微後,方伯逐漸演變為霸主代稱(如齊桓公、晉文公),形成“方伯政治”。
- 漢至明清:成為地方高級官職的泛稱,包括:
- 漢代:刺史(監察州郡)
- 唐代:采訪使、觀察使(掌管民政)
- 明清:布政使(主管一省財政與人事)
三、曆史意義
方伯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動态平衡。早期作為分封制的補充,後期演變為中央集權下的地方治理模式,對曆代行政區劃和官僚體系設計産生深遠影響。
四、文獻例證
- 《史記·周本紀》:“政由方伯”說明其權力更替。
- 曹冏《六代論》将州牧郡守類比為“古之方伯”,體現其泛化含義。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典籍記載與曆代官職變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漢書》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方伯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方和伯,共有10個筆畫。方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方伯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方伯的一些繁體寫法:
1. 仿伯
2. 坊伯
3. 昉伯
以下是方伯的例句:
1. 他是這個地區的方伯,負責治理和管理事務。
2. 方伯對于保持社會的穩定和安全至關重要。
一些與方伯相關的組詞:
1. 方伯家族
2. 方伯之位
3. 方伯職責
一些與方伯近義的詞語:
1. 宰相
2. 大臣
3. 高官
目前我沒有找到與方伯反義的詞語,可能不存在明确的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什麼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