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鲸鲵盤桓。《莊子·應帝王》:“鯢桓之審為淵。” 郭象 注:“淵者,靜默之謂耳。夫水常無心,委順外物,故雖流之與止,鯢桓之與龍躍,常淵然自若,未始失其靜默也。” 成玄英 疏:“鯢,大魚也:桓,盤也。”後以“鯢桓”喻順應外物而自得。 宋 蘇轼 《和<歸去來兮辭>》:“守靜極以自作,時爵躍而鯢桓。” 明 楊慎 《藥市賦》:“邀 籛 偓 兮雀躍,共 喬 松 兮鯢桓。”
“鲵桓”是一個源自道家典籍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源與字面義
該詞出自《莊子·應帝王》中的“鲵桓之審為淵”,字面意為“鲸鲵盤桓”()。其中“鲵”指大魚(一說為雌鲸),“桓”意為盤桓、回旋,合指大魚在水中遊動盤旋的狀态()。
哲學引申義
郭象在注釋中強調:“淵者,靜默之謂也。”認為水雖隨外物流轉或靜止,卻能保持内在的沉靜,因此“鲵桓”被引申為順應外物變化而保持本心安甯的境界()。這一概念體現了道家“無為”“委順自然”的思想内核。
文學化表達
後世常以“鲵桓”比喻人在複雜環境中從容自若的狀态,例如宋代文人曾用其描述“風波中不改其度”的處世态度(,需注意該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其他文獻進一步考證)。
提示: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閱《莊子》原文及郭象、成玄英的注釋,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鲵桓》是一個古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種傳說中的神秘生物,常常被形容為有着奇特形狀的龍或蛇。據傳,它身體中有翅膀,能夠飛行,并且具有很強的神力。這個詞語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用來形容一些奇怪、神奇的事物。
鲵桓的部首是魚,部首的左邊是魚的頭部分,右邊是身體部分。它的總筆畫數是16畫。
繁體字的寫法為「鯢桓」。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以是「鯢桓」或者「鱰桓」。
這個湖裡傳說有一條鲵桓,身上有五彩斑斓的羽毛。
鲵桓并不常用于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特定的詞語。但是我們可以使用相關的詞彙來組句,比如「鲵桓飛舞」、「鲵桓出沒」。
鲵桓的近義詞可以是「神龍」、「神蛇」、「神獸」等詞語,因為它們都有着類似的含義。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對應詞語,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