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晉書·謝玄傳》:“ 堅 ( 苻堅 )衆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 淝水 為之不流。餘衆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後世亦以“鶴唳風聲”形容極度驚慌疑懼或自相驚擾。 宋 程俱 《戲贈江仲嘉司兵》詩:“暮年談笑有穰孫,鶴唳風聲走強虜。” 明 周履靖 《錦箋記·敗北》:“忙追去,忙追去,片甲莫教除,鶴唳風聲, 元 兵膽碎。”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二:“平時作威作福,蹂6*躏人權,戰時鶴唳風聲,抱頭鼠竄。”
(2).形容凄涼的景象。《花月痕》第二七回:“喫過飯,正吩咐套車, 紫滄 又來,我隻得和他同到 愉園 ,鶴唳風聲,天寒日短,我倒像那 隋煬帝 ,汲汲顧景哩。”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鶴唳風聲漢語 快速查詢。
“鶴唳風聲”(拼音:hè lì fēng shēng)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形容人在極度驚慌時疑神疑鬼,或因過度緊張而自相驚擾。也可引申為凄涼蕭瑟的景象。
出處:
《晉書·謝玄傳》記載,東晉時期,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下,與謝玄率領的晉軍在淝水交戰。前秦軍隊潰敗後,士兵聽到風聲和鶴鳴聲,都以為是追兵已至,倉皇逃竄。原文載:“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該成語與“風聲鶴唳”為同源異序詞,含義相同,均源于同一曆史事件。部分文獻(如漢典)提到其也可形容凄涼場景,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鶴唳風聲》是一個成語,形容事态緊張、局勢動蕩,即戰争來臨的前兆。
《鶴唳風聲》的拆分部首為鳥和口,即“飛禽”首字部分和“口”部首。其中“鳥”部為3畫,“口”部為3畫。
《鶴唳風聲》一詞源自宋代文學家吳自牧的《鄉書》。繁體字為「鶴唳風聲」。
古時候,《鶴唳風聲》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其中,“鶴”字的形狀與繁體相似,嘴上有點,腳趾上有勾,上部為兩個“日”字旁。而“風”字則沒有現代簡化字中的“風”字旁,而是由“白”和“封”組成,“封”寫成“豐”字的樣子。
他們突然聽到了山林間傳來鶴的呼喚聲,鶴唳風聲,不禁心生不祥之感,紛紛加快步伐。
鶴步青雲、風聲鶴唳、風翻雲變
雞飛狗跳、風雲變幻、背水一戰
和平安康、甯靜祥和、十分安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