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人民用血汗創造的財富。脂、膏,油脂。 宋 張唐英 《蜀檮杌》卷下:“﹝ 廣政 ﹞四年五月, 昶 著《官箴》頒于郡國曰:‘……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踰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為爾戒,體朕深思。’” 宋太宗 節其中“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書賜官吏,名之曰《戒石銘》。後遂沿襲以為官箴。參閱 宋 張端義 《貴耳集》卷上、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三。
“民膏民脂”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人民用血汗換來的財富,多用于指代統治階級對百姓的剝削。以下是詳細解釋:
“這些貪官搜刮民膏民脂,最終被百姓唾棄。”
這一成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對民生疾苦和吏治腐敗的批判。通過“膏”“脂”的比喻,将百姓的勞動成果具象化,警示統治者需以民為本,不可濫用權力剝削財富。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曆史演變或文學引用,可參考《蜀壽杌》《戒石文》等文獻,或查看等來源。
《民膏民脂》(mín gāo mín zhī)是一個常見的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民”指的是人民、百姓;“膏”和“脂”則指的是油脂。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百姓納稅補貼,或者國家的繁榮富強依賴于人民的智慧和努力,強調國家與人民的關系密切,彼此相輔相成。
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衡•才調篇》中的一則記載。相傳,在古代,有個叫蓄財的官吏,他想要通過向人民征稅來積累財富。于是他将人們的納稅當作“民膏民脂”,意圖讓人民為他積累油脂般的財富。然而,最終他的政策失敗了,人民的不滿爆發,他的計劃也被揭露。
成語《民膏民脂》的拆分部首分别為“示”和“月”,其中“示”為左手邊部首,表示手勢、事情;“月”為右手邊部首,表示和月亮相關的事物。
根據這個部首,可以算出這個成語的總筆畫數為12畫,具體分布為:“民”為5畫,“膏”為7畫,“脂”為10畫。
《民膏民脂》的繁體字是「民膏民脂」,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與現在的《民膏民脂》成語相對應的是「民膏民滋」的寫法。
1. 這個國家真正的繁榮是靠民膏民脂,離開了人民,什麼都做不成。
2. 我們應當珍惜民膏民脂的財富,共同努力建設更好的國家。
近義詞:無
反義詞:國*********
1. 民主
2. 民意
3. 民生
4. 膏脂之香
5. 膏脂玉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