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去白衣,換上綠袍。謂初登仕途。 明 高明 《琵琶記·高堂稱壽》:“你可上京取應,倘得脫白掛緑,濟世安民,這纔是忠孝兩全。”《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今幸已脫白掛緑,何不且到丈人家裡,與他們歡慶一番。”
“脫白挂綠”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脫去白衣,換上綠袍,比喻初登仕途或身份從平民轉變為官員。古代平民常穿白衣,而官員服飾則按品級配不同顔色(如綠色多用于低階官服),因此該成語通過服飾變化象征身份躍遷。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與戲曲表演中角色換裝相關,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引申解讀。主流解釋仍以“入仕”為核心。
古代科舉中榜者常需更換官服,正是“脫白挂綠”的典型場景。
《脫白挂綠》是一個中國的俚語,指的是人們擺脫了初學階段或新手階段,獲得了熟練掌握的技能并成功運用于實踐中。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或技能上的高水平表現。
根據拆分部首,可以将《脫白挂綠》拆分成“曰”、“糸”和“開”。其中,“曰”表示“言語”,“糸”表示“線”或“紅線”,“開”表示“開啟”。根據筆畫,一共有9畫。
《脫白挂綠》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技能培訓或技藝傳承中,特别是手工藝、繪畫、樂器演奏等領域。在這些領域中,學生通常在初學階段使用白色的紙張或物品進行練習,表示他們還處于初學水平。隨着技能的熟練掌握,他們逐漸能夠使用綠色的紙張或物品進行實踐,這時就被形容為“脫白挂綠”了。
繁體字中《脫白挂綠》的拼寫為「脫白掛綠」。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脫白挂綠》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通常會以更加繁複和形象的形式來表達這個詞的含義。
1. 他練琴多年,終于脫白挂綠,成為了一名傑出的鋼琴演奏家。
2. 這位廚師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經驗積累,如今已經脫白挂綠,成為了一名頂級的烹饪大師。
脫白、挂綠、脫白不挂綠
脫穎而出、登峰造極、出類拔萃
初生牛犢不怕虎、熟能生巧、尚未脫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