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廣成子 。古代傳說, 廣成子 居 崆峒山 , 黃帝 曾往問道,故稱。事見《莊子·在宥》。 唐 皎然 《苕溪草堂新營因紀其事四十三韻》:“先民 崆峒子 ,淪景事金液。”
“崆峒子”是一個源自道家文化的專有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崆峒子指道家傳說中的仙人廣成子。據《莊子·在宥》記載,廣成子曾隱居崆峒山,黃帝專程前往求教治國修身之道,故後人以“崆峒子”代稱他。
崆峒山(今甘肅平涼)因這一傳說成為道教名山,後世常将“崆峒”與修道、求仙相關聯。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籍或文學創作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崆峒山與廣成子的關系,可參考《莊子》原文或相關道教典籍。
《崆峒子》這個詞是指古代的一個道家學派的代表作品。它是關于修煉道法、探索生命意義的一本書籍。此書将崆峒山的自然景觀與修行方法相結合,主要傳達了修道者要融入自然、與天地合一的思想。
《崆峒子》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山》和《子》兩個部分。其中,《山》是部首,表示與山有關的事物;而《子》則是構成這個詞的字義主體。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崆峒子》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的古籍之一《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有關崆峒山和修行之道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繁體字的寫法為「崆峒子」,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寫「崆峒子」一詞時使用的字體與今天有些差别,但總體結構和字義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如下:
以下是使用「崆峒子」一詞的例句:
使用「崆峒子」一詞可以組成以下相關詞彙:
「崆峒子」的近義詞為「崆峒經」,指同一學派中的另一部重要著作。
反義詞:「俗世」,指的是塵世間的世俗事物與修行之道相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