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脂與艾蒿。古代祀神時焚之以散發馨香。《漢書·禮樂志》:“焫膋蕭,延四方。” 顔師古 注:“ 李奇 曰:‘膋,腸間脂也。蕭,香蒿也。’以蕭焫脂合馨香也。” 唐 王涯 《享惠昭太子廟樂章》:“苞茅酒縮,膋蕭香徹。”
“膋蕭”為古代祭祀儀式中使用的特定物品組合,其含義需從字源和禮制角度解析:
一、字義分解
二、禮制内涵 二者合稱見于《禮記·郊特牲》“蕭合黍稷,臭陽達于牆屋”,指将動物脂肪與香蒿混合焚燒,以煙氣溝通人神。漢代鄭玄注疏強調此系“周人尚臭”的祭禮特征,通過氣味象征潔淨虔誠。
三、文化關聯 該儀式與“燔燎”制度密切相關,如《詩經·生民》描述“取蕭祭脂”場景,反映先秦以嗅覺感知神明的宗教思維,屬中華禮樂文明中“三獻體系”的組成部分。
(說明:因“膋蕭”屬生僻古漢語詞彙,現代詞典釋義多引自《十三經注疏》《說文解字義證》等典籍,故标注傳統文獻來源。)
“膋蕭”是古代祭祀儀式中使用的一種香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膋指動物腸間的油脂,蕭即香蒿(艾蒿的一種)。兩者結合後,指祭祀時焚燒油脂與艾蒿以散發香氣。
儀式用途
古代祭祀中,通過焚燒膋蕭産生煙霧和香氣,被視為與神明溝通的媒介。如《漢書·禮樂志》記載:“焫膋蕭,延四方”,唐代王涯詩中也提到“膋蕭香徹”,均體現其祭祀功能。
相關延伸
類似儀式中,“焫蕭”(焚燒艾蒿)也見于《禮記》等文獻,可能與膋蕭的用法有共通之處,但“膋蕭”更強調油脂與香蒿的混合使用。
“膋蕭”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代禮制的文獻或詩詞注釋中。需注意與形近詞“彯蕭”(搖曳疏落)、“焫蕭”(焚燒艾蒿)區分。
柏露班霞背書編集鼻觀不好不壞陳粟出門人擔免導化登翼地牢釘牢二十五老發原風神負片苟美固讓鼓物寒檠鶴胎鹘翅賈客蹇乏皎陽似火集藏接地精新矜疑酒食征逐軍标欬逆潰盟亮藿藿連類烈性子禮羅露葉馬劄子乾餾淺澀窮途末路其佗啓隙人不聊生入話如履如臨三拜九叩善會使性子守中水火不避悚厲談述田洫外戶王途小滿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