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se deserves sympathy but crime is suspicious] 舊司法術語,意為其情可憐,其罪可疑
秋審入矜疑。——清· 方苞《獄中雜記》
以矜疑減等。
謂罪犯可憫,案情可疑。《明史·李已傳》:“朝審時,重囚情可矜疑者,鹹得末減。” 清 方苞 《兩朝聖恩恭紀》:“ 苞 伏念獄辭奏當甚嚴,而聖祖矜疑,免誅殛,又免放流。” 清 沉欽圻 《生祠》詩:“某公居官日,斷獄無矜疑。”
“矜疑”是中國古代司法術語,主要用于案件審理中對罪犯的憐憫與案情存疑的綜合考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矜”指憐憫、同情,“疑”指案情存在疑問或證據不足。合稱表示“其情可憐,其罪可疑”,即罪犯處境值得同情,但犯罪事實存疑。
結構分析
司法實踐
明清時期,官員在“秋審”(死刑複核)中會将“矜疑”類案件上報,罪犯可能因此減刑或免死。例如清代方苞《獄中雜記》記載:“以矜疑減等”,說明該術語直接影響判決結果。
文獻記載
“矜疑”體現了古代司法對人性的考量與審慎态度,通過結合案情疑點與罪犯處境,平衡法律嚴苛性與社會倫理。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獄中雜記》等文獻。
矜疑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具有多種含義。拆分部首為矢和疒,總計8個筆畫。該詞來源于古文字形,是一個久遠的漢字。
矜疑的繁體字為矜疑,繁體字形态保留了原始的古漢字形。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矜的下方是“心”,意味着内心的懷疑和疑慮;疑的下方是一個“疒”,表示疑慮和疾病。
以下是一些使用矜疑的例句:
矜疑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
與矜疑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與矜疑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