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矜疑的意思、矜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矜疑的解釋

[case deserves sympathy but crime is suspicious] 舊司法術語,意為其情可憐,其罪可疑

秋審入矜疑。——清· 方苞《獄中雜記》

以矜疑減等。

詳細解釋

謂罪犯可憫,案情可疑。《明史·李已傳》:“朝審時,重囚情可矜疑者,鹹得末減。” 清 方苞 《兩朝聖恩恭紀》:“ 苞 伏念獄辭奏當甚嚴,而聖祖矜疑,免誅殛,又免放流。” 清 沉欽圻 《生祠》詩:“某公居官日,斷獄無矜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矜疑是古代司法術語,指對案情存疑或可矜恤者從輕量刑的審判原則,體現了慎刑思想。該詞由“矜”和“疑”二字構成:“矜”取《說文解字》中“矜,矛柄也”的引申義,表慎重憐憫;“疑”據《玉篇》釋為“惑也”,指事實未明。

在司法實踐中,矜疑制度最早見于《尚書·大禹谟》“罪疑惟輕”,至明清形成固定程式。據《清史稿·刑法志》記載,凡秋審案件分為“情實、緩決、可矜、可疑”四類,其中“可疑”案件須“減等流徙”,即對證據不足或情有可原者降低刑罰等級。

該原則植根于儒家仁政思想,《唐律疏議》明确提出“疑罪從贖”,《洗冤集錄》亦強調“獄貴初情,事須仔細”。現代法學家瞿同祖在《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中指出,矜疑制度是傳統法律“德主刑輔”理念的具體表現。

網絡擴展解釋

“矜疑”是中國古代司法術語,主要用于案件審理中對罪犯的憐憫與案情存疑的綜合考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矜”指憐憫、同情,“疑”指案情存在疑問或證據不足。合稱表示“其情可憐,其罪可疑”,即罪犯處境值得同情,但犯罪事實存疑。

  2. 結構分析

    • 矜:包含“憐憫”“慎重”之意,如《明史》中“情可矜疑”即強調對罪犯的體恤。
    • 疑:指案件存在疑點,需謹慎處理,避免冤案。

二、曆史用例與司法作用

  1. 司法實踐
    明清時期,官員在“秋審”(死刑複核)中會将“矜疑”類案件上報,罪犯可能因此減刑或免死。例如清代方苞《獄中雜記》記載:“以矜疑減等”,說明該術語直接影響判決結果。

  2. 文獻記載

    • 《明史·李已傳》提到“重囚情可矜疑者,鹹得末減”,表明此類案件可從輕發落。
    • 清代沈欽圻詩作《生祠》中“斷獄無矜疑”,則反諷某些官員缺乏同理心。

三、總結

“矜疑”體現了古代司法對人性的考量與審慎态度,通過結合案情疑點與罪犯處境,平衡法律嚴苛性與社會倫理。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參考《獄中雜記》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蛩鼇極寶煤背會标準台并蒂芙蓉兵快畢升逼爍垂天翅竄迹爨龍顔碑倒履坻場法赙訪犯風攣負天圪彈海瑞合得着黃連素黃胖摏年糕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嘄謼焦沒饑寒交至祭蠟旌崇精秀金選聚落闌楯濂洛關閩料揀龍蹲虎踞平情貧疾情癡晴昊清怡邛萊榷束戎章散叛發聖考神化沈下什一之利受黜叔姑拓樸土語往鑒無室顯化賢君閑吏消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