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持内心的虛無清靜。《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王純甫 注:“中也者,中也;虛也,無也,不可言且名者也。”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勁健》:“飲真茹強,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謂存雄。”《雲笈七籤》卷十:“夫守中自然之法,不能曉知天地人物所從出,不能知道之根源變化所由緣。”
“守中”是一個具有深厚哲學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
道家核心概念
源自《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指保持内心的虛無清靜,順應自然規律。老子以“橐籥”(風箱)為喻,強調虛靜中蘊含無窮生命力,動與靜的平衡。
擴展解釋包括:
儒家關聯
雖非儒家首創,但“守中”與“中庸”有相通之處,如“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平衡觀。儒家強調通過中庸之道實現道德完善。
在太極拳等武術中,“守中”指:
“守中”既是道家虛靜修心的哲學觀,也是武術中的實用策略,并與儒家思想存在文化關聯。其核心在于動态平衡與内在穩定性的統一。
“守中”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守”和“中”組成。
“守”字的部首是宀,筆畫數為5。
“中”字的部首是丨,筆畫數為4。
“守中”一詞源于古代文獻和哲學思想,指的是堅守中庸之道,遵循正确的原則和道德價值觀。繁體字“守中”為「守中」。
在古代漢字中,“守”字和“中”字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
1. 他一直堅持守中不偏,得到了衆人的尊重。
2. 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守中是一種重要的修養。
守中誠信、守中笃實、守中不偏、守正不阿
中庸、守正、不偏不倚
偏激、偏離、走極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