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讓的意思、固讓的詳細解釋
固讓的解釋
再三辭讓。《後漢書·陰興傳》:“又諸舅比例,應蒙恩澤, 興 皆固讓,安乎裡巷。”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元帝表》:“伏願陛下因百姓之心振萬邦之命,豈可逡巡固讓。”
詞語分解
- 固的解釋 固 ù 結實,牢靠:堅固。穩固。鞏固。凝固。加固。 堅定,不變動:固執。固定。固本。 本,原來:固有。固步自封(亦作“故步自封”)。 鄙陋(見識淺少)。 姓。 筆畫數:; 部首:囗; 筆順編號:
- 讓的解釋 讓 (讓) à 不争,盡(媙 )着旁人:讓步。讓位。謙讓。 請:讓茶。 許,使:不讓他來。 任憑:讓他鬧去。 被:讓雨淋了。 索取一定代價,把東西給人:出讓。轉(僴 )讓。 閃避:讓開。當仁不讓。 責
網絡擴展解釋
“固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圍繞“堅決辭讓”展開。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結構:“固”指堅持、堅決,“讓”表示辭讓、推辭。組合後意為“堅決地再三推辭”。
- 傳統解釋:多指對職位、封賞等榮譽的反複辭讓,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後漢書·陰興傳》提到陰興“固讓”恩澤,體現謙遜态度。
2.古籍用例
- 南朝徐陵《勸進元帝表》:“伏願陛下因百姓之心振萬邦之命,豈可逡巡固讓。”此處“固讓”指君主對登基的推辭,強調反複謙讓的禮儀。
- 《文選·褚淵碑》:“征為史部尚書領衛尉,固讓不拜。”描述褚淵對官職的堅決推辭。
3.現代延伸理解
-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出新解,認為“固讓”可指“堅持立場但不強求他人妥協”。不過這一釋義未見于古籍,可能是對詞義的擴展或誤讀。
4.使用場景
- 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曆史文本,表達對榮譽、職位的謙遜态度。
- 例:古代官員接受任命前的禮節性辭讓,或現代語境中婉拒重要職務時的鄭重态度。
5.近義詞辨析
- 謙讓:泛指謙虛退讓,程度較輕。
- 固辭:更強調“堅決”,但無“反複”之意。
- 固讓:兼具“堅決”與“多次”的雙重含義。
“固讓”的傳統核心含義為“再三堅決推辭”,多用于古代文獻中的禮儀性辭讓。現代使用需結合語境,優先采用傳統釋義,若需延伸理解需明确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固讓》的意思
《固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堅決固守自己的立場,同時又能夠虛心謙讓地接受他人的意見或建議。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既有自己的主見,又懂得尊重别人,具備堅定和謙虛的品質。
拆分部首和筆畫
《固讓》的拆分部首是囗和讠,其中囗表示“四方圍繞”,讠表示“言語”,固的意思是堅定而穩定的狀态,而讓的意思是退讓、謙讓。《固讓》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固讓》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故。相傳戰國時期,宋國的貴族、軍事家曹固與秦國的高樹勾結,密謀造反。他們向秦昭王進讒言,說韓國強盛不可輕敵。韓國的大将軍韓非聽說了這個消息後,表示要出使秦國進行反擊。但曹固有一位朋友叫做劉讓,他勸曹固要有所回避,并表示“秦民皆誣,将惡我與?語君之道固讓,此且無歸,所以展轉息事者也。”曹固聽後深思熟慮,決定放棄自己的計劃,最終避免了一場戰争。這個典故就産生了《固讓》這個成語,形容人能在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上堅定不移,又能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
《固讓》(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作“固讓”。
例句
他在工作上固執己見,但仍然能夠固讓他人的看法。
組詞
固守、堅固、讓步、退讓
近義詞
堅定不移、堅決而謙虛
反義詞
固執、不讓、不退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