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受戰亂。 清 曾國藩 《複鮑春霖書》:“今 秦 人罹兵業已兩月,自不免有抱怨之詞。”
罹兵是由“罹”與“兵”組合而成的文言詞組,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古籍用例中追溯。
一、字義解析 “罹”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心憂也”,後引申為“遭受”之意,如《尚書·湯诰》載“罹其兇害”。而“兵”在甲骨文中象形為雙手持斧,本義為兵器,《左傳·隱公四年》有“夫兵猶火也”的記載,後引申指戰争、軍事沖突。
二、語義組合 該詞組多出現于史書及兵家文獻,主要包含兩種語境:
三、現代衍變 在《漢語大詞典》(第3版)中,“罹兵”被列為曆史詞彙,标注為“書面語”,釋義為“遭遇戰亂或軍事災禍”。該詞現多用于曆史研究及文學創作領域,日常口語中已被“遭遇戰亂”“卷入戰争”等白話表達替代。
(說明:因當前權威辭書線上版暫未開放全文檢索,建議通過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ISBN 9787100044621 或中華書局《漢語大詞典》ISBN 9787101054583 獲取更詳盡的釋義溯源)
“罹兵”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í bīng,其核心含義是“遭受戰亂或戰争的傷害”,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古代例句:
“江東六郡,生靈無限;若罹兵革之禍,必有歸怨于吾。”
(意為:江東百姓若因戰亂受苦,必會怨恨我們。)
清代文獻:
曾國藩在《複鮑春霖書》中提到:“今秦人罹兵業已兩月,自不免有抱怨之詞。”
(描述陝西百姓因戰亂持續兩月而怨聲載道。)
“罹兵”一詞深刻反映了戰争對普通民衆的深遠影響,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用以控訴戰争苦難。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半頭帻筆才鼈裙柄文錢禅宗癡絶雠問垂式大有可為調态凍解冰釋二娥繁冗販傭風戽奉還風斤俯首戢耳更難仆數公司解散寒蟬仗馬酣鬥好吹牛呼揭護尾節峻靜外軍廥忼直苦不唧,苦不唧兒昆侖墟澇池略曆淩侮理頭浏浏力學笃行鸾吹羅縠落脫耄期盤賬跑馬占圈錢蔔千金一笑企劃曲洑祛退聲入心通守藏蜀箋碎首糜軀娑婆世界誣首無彜酒鮮秾喜抃習故安常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