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遭受战乱。 清 曾国藩 《复鲍春霖书》:“今 秦 人罹兵业已两月,自不免有抱怨之词。”
罹兵是由“罹”与“兵”组合而成的文言词组,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古籍用例中追溯。
一、字义解析 “罹”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心忧也”,后引申为“遭受”之意,如《尚书·汤诰》载“罹其凶害”。而“兵”在甲骨文中象形为双手持斧,本义为兵器,《左传·隐公四年》有“夫兵犹火也”的记载,后引申指战争、军事冲突。
二、语义组合 该词组多出现于史书及兵家文献,主要包含两种语境:
三、现代衍变 在《汉语大词典》(第3版)中,“罹兵”被列为历史词汇,标注为“书面语”,释义为“遭遇战乱或军事灾祸”。该词现多用于历史研究及文学创作领域,日常口语中已被“遭遇战乱”“卷入战争”等白话表达替代。
(说明:因当前权威辞书在线版暂未开放全文检索,建议通过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ISBN 9787100044621 或中华书局《汉语大词典》ISBN 9787101054583 获取更详尽的释义溯源)
“罹兵”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í bīng,其核心含义是“遭受战乱或战争的伤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古代例句:
“江东六郡,生灵无限;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怨于吾。”
(意为:江东百姓若因战乱受苦,必会怨恨我们。)
清代文献:
曾国藩在《复鲍春霖书》中提到:“今秦人罹兵业已两月,自不免有抱怨之词。”
(描述陕西百姓因战乱持续两月而怨声载道。)
“罹兵”一词深刻反映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的深远影响,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用以控诉战争苦难。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苞稂逼夜薄田不茶不饭不试草奠怊怅钞胥城市生态系统吃蹶淙淙活活蹙缩道路相告打桃齻牙递发顶梁洞主防送人非语风轨羔羊緪瑟鼓风机鲑泡鬼谣郝钟洪涟坏东西驩咍嗢噱毁撤护旗减缓缄默监斋使者吉祭静流井堙爵跃刊修寇邓悃款睏睡坤则门可罗雀明真缪荃孙毗勇袪袪融结三十六峯舍缘豆使臣房蜀江讬产五城十二楼像教闲集仙人酒小小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