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童子的頭巾。《後漢書·劉盆子傳》“ 盆子 時年十五…… 俠卿 為制絳單衣,半頭赤幘” 唐 李賢 注:“幘巾,所謂覆髻也。《續漢書》曰:‘童子幘無屋,示未成人也。’半頭幘即空頂幘也,其上無屋,故以為名。”
“半頭帻”是古代的一種頭巾,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服飾文化來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半頭帻(拼音:bàn tóu zé)是古代童子佩戴的頭巾,其特點是“空頂”,即頂部無覆蓋部分。根據《後漢書·劉盆子傳》的記載,這種頭巾用于未成年的孩童,象征其未成年的身份(唐代李賢注中提到“童子幘無屋,示未成人也”)。
結構與象征意義
曆史文獻出處
主要見于《後漢書》及唐代注釋,如劉盆子“半頭赤幘”的記載,表明其身份和年齡特征。此外,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形容形象不整,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現代衍生義。
與現代解釋的差異
部分網絡釋義(如)提到“比喻衣着不整”,這一說法未見于傳統典籍,更可能是基于字面意義的聯想,需謹慎使用。建議優先參考曆史文獻中的原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或漢代服飾研究資料。
半頭帻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由三個部首組成:冖(mi)、毛(máo)、巾(jīn),共計十個筆畫。
半頭帻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冠冕之物。帻在古代指的是一種帶有紗巾的頭環,用于正式場合或官員儀仗中展示身份地位。而半頭則表示隻戴上一半頭環的意思。所以“半頭帻”這個詞可以引申為自命不凡、心存僥幸等貶義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半頭帻的寫法為「半頭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而半頭帻這個詞也沒有例外。在古代,半頭帻的寫法為「半頭帋」。
1. 他戴着半頭帻,擺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态。
2. 那人自恃聰明才智,卻不知自己僅僅是個半頭帻而已。
組詞:半身帻、半面帻、半頭冠、半頭巾。
近義詞:半吊子、極花好月圓、裝腔作勢。
反義詞:真才實學、真本事、真才實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