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半頭帻的意思、半頭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半頭帻的解釋

古時童子的頭巾。《後漢書·劉盆子傳》“ 盆子 時年十五…… 俠卿 為制絳單衣,半頭赤幘” 唐 李賢 注:“幘巾,所謂覆髻也。《續漢書》曰:‘童子幘無屋,示未成人也。’半頭幘即空頂幘也,其上無屋,故以為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半頭帻”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中的一種特殊首服形制,主要流行于漢代。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帻”指“古代包紮發髻的頭巾”,而“半頭帻”特指“覆蓋前額至發際,不包覆整個頭部的短帻”。其形制特征體現為:以帛布裁制,前部呈半圓形包裹額發,後部留空,兩側延伸帶系于颏下,與覆蓋全頂的“空頂帻”形成對比。

從服飾發展史角度考察,半頭帻源于漢代武吏常服。據《後漢書·輿服志》記載,這種首服最初為低級官吏所用,後逐漸演變為士人便裝。其形制演進與漢代冠服制度密切相關:相較于冠冕的禮制象征,半頭帻更側重實用功能,既便于活動又能保持儀容整潔。陝西鹹陽楊家灣漢墓出土陶俑中可見其具體形态,前額部有整齊褶皺,後腦處露出發髻,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形制特征。

在文化内涵層面,半頭帻承載着漢代服飾等級制度的縮影。考古發現顯示,不同材質的半頭帻對應不同社會階層——絹帛質地多為官吏使用,麻布材質則常見于平民。這種首服形制對後世頭巾發展産生深遠影響,其半包裹式結構成為唐宋時期“折上巾”等頭飾的重要設計原型。

網絡擴展解釋

“半頭帻”是古代的一種頭巾,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服飾文化來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半頭帻(拼音:bàn tóu zé)是古代童子佩戴的頭巾,其特點是“空頂”,即頂部無覆蓋部分。根據《後漢書·劉盆子傳》的記載,這種頭巾用于未成年的孩童,象征其未成年的身份(唐代李賢注中提到“童子幘無屋,示未成人也”)。

  2. 結構與象征意義

    • 空頂設計:帻的頂部缺少“屋”(覆蓋頭發的部分),僅包裹發髻周圍,因此稱為“半頭”。
    • 年齡标識:佩戴者多為15歲以下的童子,成年後會改用完整的頭巾(如“赤幘”)。
  3. 曆史文獻出處
    主要見于《後漢書》及唐代注釋,如劉盆子“半頭赤幘”的記載,表明其身份和年齡特征。此外,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形容形象不整,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現代衍生義。

  4. 與現代解釋的差異
    部分網絡釋義(如)提到“比喻衣着不整”,這一說法未見于傳統典籍,更可能是基于字面意義的聯想,需謹慎使用。建議優先參考曆史文獻中的原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或漢代服飾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敗絮倍經裁月镂雲藏識蟬佩地鏡東觀續史繁務風流儒雅拊式綱柄高着兒歌風亭長過濾嘴國語邯鄲伎鶴俸合于弘博逅適蕙的風降虜僵魄繭觀缣墨霁波介士金鞯襟要據險曠女鍊度狸貓換太子流化珑璁綿憊鳴絃貧遊青鹘傾沒卻扇榮哀肉丸睿武顋頰三停稍伯省口勝母審慎實心衰鬓霜峰稅鈔死信隨雞逐狗鐵例推定蔚帖鮮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