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常飲酒。《書·酒诰》:“ 文王 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彜酒。” 孔穎達 疏:“ 文王 誥戒其民之小子與正官之下有職事之人……無得常飲酒也。”
“無彜酒”出自《尚書·酒诰》,是周文王和周公對臣民的訓誡,主要含義為不要經常飲酒,需結合曆史背景和道德教化來理解:
字面含義
該詞由“無”(不要)、“彜”(常、經常)、“酒”三字構成,直譯為“不要常飲酒”,強調節制飲酒頻率。西周初期糧食珍貴,頻繁飲酒會消耗資源,因此規定僅在祭祀或特殊場合適量飲酒。
道德與政治内涵
文王和周公将飲酒行為與個人德行、政治統治相捆綁。他們認為,過度飲酒會敗壞品德、損害健康,甚至動搖政權(如商纣因酒色亡國)。故通過“無彜酒”引導民衆修身養德,鞏固社會秩序。
曆史背景
周朝建立後推行禁酒政策,尤其針對貴族和官員。《酒诰》中明确要求公卿“有正有事者”不可沉溺于酒,以樹立勤政廉潔的榜樣。
延伸意義
該詞也隱含“以酒觀德”的思想,即通過飲酒習慣檢驗個人自律性,提倡適可而止的生活态度。後常用于勸誡飲酒需有度,避免耽樂誤事。
“無彜酒”不僅是古代節約糧食的務實政策,更被賦予道德教化的深意,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克己複禮”的價值觀。
《無彜酒》是一個成語,意為沒有規矩,沒有法度。形容人行事不拘小節,不講禮法。
《無彜酒》的拆分部首為酉(酉字頭)和彡(三點水),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無彜酒》這個成語源于中國古代的飲酒文化。在古代社會,酒宴是重要的社交活動,人們在酒席上交流感情,互相結交。有些人因為酒而放縱自己,失控地行事,甚至傷害他人。《無彜酒》這個成語就是用來形容這種人的行為,暗示其沒有規矩,不受禮法約束。
《無彜酒》的繁體字為「無彜酒」。
在古代,「無彜酒」的漢字寫法并沒有明确的規定。因為漢字的演變和字形的變化,古代不同的書法家和時期對同一個字的書寫方式可能存在一定差異。
1. 他喜歡無彜酒,經常在酒席上言行放肆。
2. 這位領導完全不顧公衆的感受,言行舉止簡直是無彜酒。
無罪、無禮、無私、彜人、酒席、飲酒
放肆、魯莽、任性、不守規矩
有禮、守規矩、守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