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顱粉碎,身軀糜爛。猶言粉身碎骨。多指為某種目的而獻身。 宋 蘇轼 《辯試館職策問劄子》之二:“非獨微臣區區欲以一死上報,凡天下之為臣子者聞之,莫不欲碎着糜軀,效忠義於陛下也。”亦作“ 碎首縻軀 ”。 宋 王禹偁 《又謝恩表》:“免冠伏閤,再三慮黷於天聰;碎首縻軀,萬一冀伸於臣節。”
“碎首糜軀”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uì shǒu mí qū,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字面含義
指頭顱粉碎、身軀糜爛,形容慘烈的犧牲或極緻的奉獻。
引申義
多用于表達為某種目标(如效忠君主、報效國家)而不惜生命的決心,類似“粉身碎骨”()。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忠君思想,常見于奏章、檄文等正式文體,強調以生命為代價的忠誠()。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 或蘇轼、蔡邕相關文獻。
碎首糜軀是一個成語,意為頭顱被打碎,身體四分五裂的慘狀。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的一句話:“今粥秣之臣,終繼其志,則死亡碎首糜軀,臣子之極也。”它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在戰鬥中被殘忍擊殺的情景。
下面是對《碎首糜軀》這個詞的拆分:
在繁體中,碎首糜軀的寫法是「碎首糜軀」。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碎首糜軀的構成稍有不同。在《說文解字》中,糜是指豬肉飯,而糜字的構造由米與熏的文字組成,表示了米飯上的熏烤氣味或肉丁的溫熱氣味。這個意思後來演變成了糜碎的意思,與“碎首糜軀”這個成語的凄慘形象相符。
以下是一些使用“碎首糜軀”的例句: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
碎首糜軀的反義詞可能是“安詳安逸”或者“平靜無事”,因為這些詞語傳達了在和平、安全的環境中的安甯與甯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