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漠世事,自外于塵俗。謂隱遁避世。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濟水二》:“﹝ 張巨和 ﹞常穴居,而 朗 居 琨瑞山 ,大起殿舍,連樓累閣,雖素飾不同,并以靜外緻稱。”
“靜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為以下兩類:
基本含義
指淡漠世事,主動疏離塵俗,帶有隱遁避世的意境。該解釋源自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濟水二》中“并以靜外緻稱”的記載,描述張巨和等人隱居山林的生活狀态。
語境分析
常見于古代文獻,強調對世俗紛擾的疏離,如“常穴居,而朗居琨瑞山”等描述,體現超然物外的處世态度。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出“靜外”可表示“外表安靜,内心充滿激情”,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讀。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優先參考權威古籍釋義。
提示: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水經注》原文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靜外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靜」和「外」。
「靜」的拆分部首是「青」,它的筆畫數是8;「外」的拆分部首是「夕」,它的筆畫數是5。
「靜外」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易經·坤卦》中的一句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意思是通過保持内心的平靜來修身養德,通過節儉來培養德行。而後來,人們将「靜以修身」與「外以儉德」結合起來,形成了「靜外」這個詞彙,表示内心的平靜與外在的節儉共同作用于培養德行。
「靜外」這個詞的繁體字是「靜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多有變化,「靜外」也不例外。根據史書記載,古代寫作「靜」的時候,首先寫「青」部首,然後在右邊加上一筆,表示聲調的變化。寫作「外」的時候,首先寫「夕」部首,右上方再加上一橫,表示其含義與「好」相反。
1. 他通過靜外的修行,逐漸培養出了一種與世無争的心态。
2. 在喧鬧的城市裡,很難找到一個靜外的角落。
靜外并非常用的詞語,所以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
靜外的近義詞包括:内外兼修、内靜外和。
靜外的反義詞包括:紛擾、外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