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狗和馬。《書·旅獒》:“犬馬非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于國。”
(2).特指良狗名馬。引申為玩好之物。《孟子·梁惠王下》:“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東觀漢記·北海敬王睦傳》:“大夫其對以孤襲爵以來,志意衰惰,聲色是娛,犬馬是好。” 宋 蘇轍 《漢昭帝論》:“小人先之,悅之以聲色犬馬,縱之以馳騁田獵。”
(3).舊時臣子對君上的自卑之稱。 三國 魏 曹操 《上書讓增封武平侯及費亭侯》:“雖有犬馬微勞,非獨臣力,皆由部曲将校之助。” 宋 司馬光 《請建儲副或進用宗室第三狀》:“臣獨不愛犬馬之軀,為陛下言之。”
(4).卑幼者對尊長的自謙之稱。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岑順》:“将軍天質英明,師真以律;猥煩德音,屈顧疵賤。然犬馬之志,惟欲用之。”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釋憤》:“螻蟻命,勞相釋,承恩德,承恩德,犬馬6*報,知何日。”參見“ 犬馬之勞 ”。
(5).喻小人。《後漢書·王符傳》:“一旦富貴,則背親捐舊,喪其本心,疎骨肉而親便辟,薄知友而厚犬馬。”《北齊書·後主幼主帝紀論》:“賣官鬻獄,亂政淫刑,刳剒被於忠良,祿位加於犬馬,讒邪并進,法令多聞。”
(6).古代大夫生病的婉辭。《公羊傳·桓公十六年》:“屬負茲舍,不即罪爾” 漢 何休 注:“天子有疾稱不豫,諸侯稱負茲,大夫稱犬馬,士稱負薪。” 徐彥 疏:“大夫言犬馬者,代人勞苦,行役遠方,故緻疾。”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犬馬漢語 快速查詢。
犬馬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分為以下三部分:
本義與動物象征
犬與馬作為兩種家畜,常被并稱以代指忠誠的動物屬性。《漢語大詞典》指出,“犬馬”最初指代狗和馬,如《禮記·曲禮下》中“犬馬”與“土芥”并提,體現其作為人類附屬物的地位。兩者在傳統文化中均被視為忠誠信賴的象征,如“犬守夜,馬效勞”的民間俗語。
謙卑代稱與引申義
古代多用于臣子或晚輩的自謙之詞。《漢典》收錄其引申義為“臣子對君主的自喻”,如《漢書·趙充國傳》中“臣得蒙天子厚恩,父子俱為顯列,犬馬之齒七十六”,以“犬馬”表達卑微效忠之意。此用法亦延伸至“犬馬之勞”“犬馬之報”等成語,強調盡心侍奉的态度。
文化意象與倫理投射
《國學大師》典籍庫顯示,儒家倫理常以“犬馬”反襯人性,如《論語·為政》中“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通過對比強調人類情感的高階性。這一意象在曆代文學作品中成為忠誠、奉獻精神的載體。
注:實際引用來源為《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漢典(zdic.net)、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等權威辭書平台,因平台政策限制未添加具體鍊接。
“犬馬”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狗和馬,是兩種常見的動物。古代常以“犬馬”代指日常飼養或用于娛樂、勞作的動物。
“犬馬”在不同語境中可指代動物、娛樂象征或自謙身份,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如需更全面的成語典故,可參考《漢典》或《陳情表》等古籍。
謗國兵尉部寄察看常服朝虀暮鹽吃累答訪點剁短景督導耳石耳熟鳳車高作鈎金赫熹黃紫冱冥婚儀加颡甲外矜彊寖少軍衆磕睡蟲拉偏架廉恪撩摘另樣淩雨陸标馬嵬襪免冊模糊内八府宰相挪挱棋布球後契友鵲鑒人極人宗沙鈎上梁不正下梁歪聲請生死相依式度十字架霜露之感歲稔天君通進頹化托心望梅花小曆邪睇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