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賣國的意思、賣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賣國的解釋

[turn traitor to one's mother land;betray one's country] 投靠敵人,出賣祖國和人民的利益

賣國求榮

詳細解釋

謂投靠敵國,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史記·蘇秦列傳》:“人有毀 蘇秦 者曰:‘左右賣國反覆之臣也,将作亂。’” 宋 陸遊 《南唐書·锺谟傳》:“ 陳覺 言 德明 賣國以悅敵,不可赦。” 徐特立 《論國民公德》:“不愛國甚至賣國是犯法的,是要受到人民監督和政府懲罰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賣國(mài guó)指為謀取私利而出賣國家主權、利益或機密的行為,是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罪行。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核心定義

    指背叛祖國,向外國勢力提供政治、軍事、經濟等利益,損害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賣國:出賣國家主權、利益。”

  2. 構詞解析

    • “賣”:本義為交易,此處引申為“背叛性出讓”;
    • “國”:指國家實體及核心利益。

      二字組合凸顯主動背叛屬性,區别于被動失國。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二、曆史語境與法律定性

  1. 傳統語境中的“賣國賊”

    中國古代稱通敵叛國者為“賣國賊”,如南宋秦桧、明末吳三桂,均因勾結外敵被釘于曆史恥辱柱。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2. 現代法律界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02-113條,賣國行為屬“危害國家安全罪”,最高可判處死刑,涵蓋間諜、分裂國家等具體罪行。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20年修正版。


三、文化内涵與價值批判

  1. 道德極端負面性

    在儒家“忠孝”倫理框架下,賣國被視為對民族集體的終極背叛,與“精忠報國”形成絕對對立。

    來源:《中華倫理範疇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2. 民族集體記憶中的符號化

    近代“賣國條約”(如《馬關條約》)成為民族屈辱記憶載體,強化了該詞的警示意義。

    來源:《中國近代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賣國”在漢語中兼具法律定罪、曆史批判與道德譴責三重維度,其釋義始終圍繞“背叛國家核心利益”的核心語義展開,是中華文化中最為嚴厲的負面評價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賣國”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指為了個人私利,通過投靠敵國或外部勢力,出賣國家主權、領土、尊嚴或民族利益的行為。這種行為通常與背叛國家立場、損害公共利益相關聯,如《史記》中記載的蘇秦被指責為“賣國反覆之臣”。

二、核心特征

  1. 主體身份:行為人需屬于特定國家或民族共同體成員;
  2. 行為方式:通過通敵、籤訂不平等條約、洩露機密等方式危害國家利益;
  3. 主觀動機:以獲取個人政治地位、經濟利益等私利為目的。

三、典型表現 • 籤訂損害國家主權的條約(如割讓領土) • 向敵國提供軍事、經濟情報 • 配合外部勢力實施政治颠覆(如提到的“賣國賊”曆史案例)

四、相關概念辨析 反義詞為“愛國”,指維護國家利益的行為。需注意:并非所有國際合作都屬賣國,隻有當行為導緻國家長遠利益受損且存在私利交換時,才構成賣國。

五、文學應用 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描述叛國者,如陸遊《南唐書》記載的锺谟案,現代漢語中多與“求榮”連用為“賣國求榮”成語。

别人正在浏覽...

謗忌寶宇卑稱辯雪逼桚伯歌季舞踩麯唱龍眼欑羅娣姒豐标公耳忘私怪憾和潤後軍家夥點江甸簡正膠柱鼓瑟記仇錦熏籠拘攔軍閥凱撒大帝竷竷夔府零度臨機立斷凜如鸾影馬鞍鞒馬相如木乃伊撚管牛鳴女匠侵欲囚籍全軀閏宮深交受理衰憊摔手水皮兒談天說地醄醄穨響屯剝外骨外簾官亡絕往甯衛輔卧海物資下番湘簟相吊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