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為安置冗員而設的無實職的官位。《舊唐書·德宗紀上》:“府、縣置頓官,考滿日放選。”
“頓官”是古代官制中的一個術語,其核心含義為古代為安置冗員而設的無實職官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頓官指古代政府為安置冗餘官員而設置的虛職,這類職位通常沒有實際職權,主要用于緩解官員編制過剩的問題。例如《舊唐書·德宗紀上》記載:“府、縣置頓官,考滿日放選。”,說明其作為臨時安置措施的性質。
曆史背景與功能
在官僚體系膨脹時期,朝廷通過設置頓官來暫時安置無法實任的官員,待考核期滿(“考滿日”)後再行調配。這種制度既避免了直接裁撤官員引發的矛盾,又維持了行政系統的穩定。
與其他概念的區别
需注意與“官職升遷中的停頓”這一解釋(如所述)區分。後者可能是對“頓官”的誤讀或引申,權威曆史文獻及詞典均以“虛職安置”為核心釋義。
現代應用與延伸
該詞現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官制時具有參考價值,反映了傳統官僚體系中的編制管理策略。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舊唐書》等史籍原文,或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頓官》一詞是指官職晉升時的突然阻礙或停滞。拆分部首為“頁”和“官”,共有12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官場的行政機構,當官員晉升時遇到阻礙或延遲時,就稱之為“頓官”。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書寫形式相似。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但《頓官》這個詞的寫法相對穩定。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和現代寫法相似。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的晉升進度一直非常順利,從未遇到過頓官的情況。"
與“頓官”相關的組詞有:“官場”、“頓挫”等。
近義詞可以是“晉升順利”或“阻滞晉升”,而反義詞可以是“順利晉升”或“突飛猛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