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人的意思、均人的詳細解釋
均人的解釋
(1).古代的官名。《周禮·地官·均人》:“均人掌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職,均人民牛馬車輦之力政。” 孫诒讓 正義:“案均人掌均鄉遂公邑之地事,與土均掌均邦國都鄙之地事,職掌内外遠近,互相備也。”
(2).泛指掌管土地賦役的地方官員。《南齊書·高帝紀上》:“北鄙黔黎,奄墜塗炭,均人廢職,邊師告警。”
詞語分解
- 均的解釋 均 ū 平,勻,引申為調和:均衡。勢均力敵。平均。 皆,都,老少均安。 中國漢代計量單位,一均等于二千五百石。 古同“韻”,和諧的聲音。 〔均鐘〕古代樂器。 古同“鈞”,造瓦器的轉輪。 筆畫數:;
- 人的解釋 人 é 由類人猿進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并能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動物:人類。 别人,他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待人熱誠。 人的品質、性情、名譽:丢人,文如其人。 己我 筆畫數:; 部首
專業解析
"均人"是中國古代職官名稱,最早見于《周禮》,屬于地官司徒的屬官,主要負責調節與土地、賦稅、力役相關的事務,以追求公平均等。其核心含義和職責如下:
-
官職定義與核心職責
“均人”的“均”意為調節、平衡、公平;“人”指職官。其主要職責是掌管土地賦稅的征收與力役的征發,力求做到公平合理。具體包括:
- 均平土地賦稅:根據土地的質量(如肥沃程度、距離遠近)和年成的好壞,合理确定和調整應向國家繳納的賦稅額度,避免負擔過重或過輕,體現“均平”的原則。
- 均調度力役:負責征發和管理民衆為國家服勞役(力役),根據家庭人口、財産狀況等因素,公平地分配勞役任務和期限,防止過度役使民力。
- 調節豐歉差異:在豐收或歉收的不同年份,依據《周禮》規定的“豐年則公旬用三日”、“中年則公旬用二日”、“無年則公旬用一日”等原則,相應調整力役的征發量,體現恤民思想。
-
曆史背景與意義
“均人”的設置反映了西周時期(或《周禮》構想的理想制度)國家對土地、賦稅、勞役等經濟資源和社會負擔進行制度化管理的嘗試。其核心思想是追求社會負擔的“均平”,以維護統治秩序和社會穩定,是古代“均平”思想在行政管理上的體現。
引用參考來源:
- 《周禮·地官司徒·均人》:這是關于“均人”職責最原始、最權威的記載。原文詳細規定了其“掌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職,均人民、牛馬、車辇之力政”等職責。可參考權威注疏本如中華書局出版的《周禮注疏》。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在“均”字條目下,通常會提及“均人”作為古代官名,并簡要解釋其職責為“掌管賦稅力役之官”。
-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在“職官”或相關條目中,會對“均人”有更詳細的曆史背景和職能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均人”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
古代官職(主要含義)
- 起源與職責:源自《周禮》中的官名,屬地官司徒管轄,負責調整土地賦稅、力役等事務,确保公平分配。具體包括:
- 均衡地政(土地管理)
- 平衡地守(山林川澤的守護)
- 協調地職(農業稅賦)
- 調配人力與車馬資源。
- 曆史演變:後世逐漸泛指地方上管理土地賦役的官員,如《南齊書》中記載其職能延續。
-
現代引申義(較少見)
- 平等概念:部分現代解釋将其引申為成語,指“人人平等,無貴賤之分”,強調社會公平理念。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出處,可能是基于字面的現代擴展。
使用注意:
- 在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通常指官職含義;
- 若用于現代語境表達平等,需結合上下文明确語義來源。
建議參考《周禮·地官》或漢典()等權威古籍注解以深入了解官職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白馬氐褊迫呈示齒龈沖街出世間誕應疊暴頂橦诋訟丢眼色冬溫縫紩高契更自谷草駭聞翰林恒俗和怿哄哄皇胄渾渾噩噩架累焦炭桀傲不恭近洋極已君主國困知勉行兩葉連裾茅搜駡嚷妹夫夢行症蓬鬓漂冰皮帶破镝傔力佥贊輕暑侵吞軥辀三家藷攝代牲犢升冠使費說家殊衆誦法搜敭塘上行徒甲霧集雲合無聲虎瑕壁宵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