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兵。《后汉书·董卓传》:“﹝ 卓 ﹞从中郎将 张奂 为军司马,共击 汉阳 叛 羌 ,破之,拜郎中,赐縑九千匹。 卓 曰:‘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 宋 苏辙 《病中贾大夫相访》诗之二:“慙愧病夫无气力,隔墙空听吏兵譁。”
(2).犹言部属,仆从。 唐 张籍 《送吴鍊师归王屋》诗:“炼成云母休炊爨,已得雷公当吏兵。”
“吏兵”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官兵(官员与士兵)
指古代官员及其统辖的士兵,常用于描述军事或行政体系中的群体。例如《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董卓将赏赐分给“吏兵”,体现官兵一体的概念。
部属或仆从
在非军事语境中,可泛指下属或随从人员。如唐代张籍《送吴鍊师归王屋》诗中提到“雷公当吏兵”,此处“吏兵”暗指修道者的侍从或助手。
部分资料(如)将“吏兵”解释为“吏治与兵戎”的合成词,强调治理与军事的双重含义。此说法虽有一定逻辑,但缺乏广泛文献支撑,建议以传统释义为主。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后汉书》、唐宋诗词等原始文献,或访问沪江在线词典等权威来源(见)。
《吏兵》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汇,其中吏和兵分别指代不同的概念。
吏的部首是口,兵的部首是八。吏的笔画数是5,兵的笔画数是7。
《吏兵》这个词汇最早来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吏指代的是官员、办事员等行政机关的人员;兵则是指军人、士兵等与军事相关的人员。
繁体字“吏兵”也是用相同的两个汉字构成。
在古时候,吏字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拆分为“⺋”和“丨”,组合成“吏”。兵字的写法也有差异,其中“⺈”和“⺄”组合成“兵”。
1. 他是一名吏,负责办理行政事务。
2. 兵勇敢地保卫国家的边境。
吏员、吏治、文吏、吏部、吏事、兵士、兵器、兵种、兵营、步兵
吏士、官兵、文武之士、士兵
民众、百姓、不勤奋、和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