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廉謹慎。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十:“ 景 ( 姚景 )無他技能,但廉畏有守。”
“廉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清廉謹慎,強調人具備廉潔正直的品德,同時對違法亂紀的行為存有敬畏之心。以下是詳細解釋:
“廉”指廉潔、正直,不貪不占;“畏”指敬畏、謹慎。合起來表示既保持清廉操守,又對越軌行為心存警惕。這一概念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使用較少。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瑩的《玉壺清話》,原文用“廉畏”形容人物品行端方、恪守本分。例如:“景(姚景)無他技能,但廉畏有守。”
現代漢語中,“廉畏”多作為曆史詞彙出現,常見于古文解析或特定語境下的品德描述,如廉政教育中可引申為“廉潔自律與敬畏法紀并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玉壺清話》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廉畏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正直守廉、敬畏害怕之意。下面我們将對該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進行介紹。
廉畏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該字共有12個筆畫,由左右結構的“⺈”部首和右邊的“畏”組成。
廉畏的來源:
“廉”字的本義為守正節儉,廉畏則拓展為害怕背離正直、與良知相對立的行為。該詞的出處主要在《論語》和《孟子》中有所提及。
廉畏的繁體字:
在繁體字中,廉畏的寫法為「廩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廉畏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起初的寫法為「*辇辭」,後來演變成了「冧畏」,再發展成今天的字形。
廉畏的例句:
1. 他一直保持着廉畏的品德,從不接受任何賄賂。
2. 良知的力量使他産生了對違背廉畏的行為深深的警惕。
廉畏的組詞:
1. 廉政:指廉潔、正直的政治行為和政府機構。
2. 畏縮:指因害怕而退縮、避讓或感到不安。
廉畏的近義詞:
敬畏、敬重、憂戚、警惕。
廉畏的反義詞:
蔑視、放蕩、僥幸、麻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