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掌管文教。相傳古代宣布教化的人必搖木铎以聚衆,故稱。 清 孫枝蔚 《汪舟次赴贛榆教谕任因賦寄懷》詩之二:“學官繇延聘,事曾聞 元 季。當時司鐸者,往往居大位。”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趙屏山》:“ 道光 庚子, 趙 在 臨海縣 幕,餘時司鐸郡學,過從頻數,投分甚深。”
(2).古代軍中負責擊钲铎以傳令的人。《文選·張衡<東京賦>》:“戈矛若林,牙旗繽紛,迄于 上林 ,結徒為營,次和樹表,司鐸授鉦,坐作進退,節以軍聲。” 薛綜 注:“司,主也。鉦鐸所以為軍節。” 呂延濟 注:“鉦鐸所以節進退。言司主者,授人使擊發也。”
(3). 春秋 魯國 宮名。《左傳·哀公三年》:“五月辛卯,司鐸火。” 杜預 注:“司鐸,宮名。”《孔子家語·辨物》:“ 孔子 在 陳 , 陳侯 就之燕遊焉。行路之人雲:‘ 魯 司鐸災及宗廟。’以告 孔子 。”
(4).天主教神父的正式品位職稱。也稱司祭。譯自拉丁文Sacerdotes(單數作Sacerdos)。中國天主教最初音譯“撒責爾铎德”,簡稱“铎德”,後來用儒家關于“施政教時振木铎”的說法,改為“司铎”。
“司铎”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隨曆史演變和語境變化而不同,具體可從以下五個方面解析:
“司”指掌管、主持,“铎”是古代宣布政令或戰事時用的大鈴(形似鐘,金屬材質)。二字組合後,字面意為“執掌鈴铎的人”,引申為權力或教化的象征。
古代文教掌管者
周代有“振木铎以宣教”的傳統,司铎成為負責教化民衆的官職,後泛指主持文教事務的官員。例如清代詩句“當時司鐸者,往往居大位”即指此職。
軍中傳令官
古代軍隊中負責擊打钲、铎傳遞指令的人員,屬于軍事職能角色。
春秋魯國宮名
特指魯國一處宮殿名稱,屬曆史地理專有名詞,現代使用較少。
天主教神職稱謂
中國天主教對神父(Priest)的正式稱謂,音譯自拉丁文“Sacerdos”,早期譯作“撒責爾铎德”,後結合儒家“振木铎施教”典故改為“司铎”。
現代主要用于宗教領域,指代天主教神父;文史語境中則多涉及古代職官或典籍考據。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
“司铎”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古代儀仗隊中負責持銅鈴的人。司铎在禮儀活動、宗教儀式、官方場合等中起到一定的音樂引導作用。
司(sī)屬于“口”部首,铎(duó)屬于“金”部首。司的拼音為“si”,铎的拼音為“duo”。司铎的總筆畫數為11。
司铎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古代典籍《史記·五帝本紀》,在那裡形容的是古代儀仗隊中負責敲擊銅鈴的人。在漢字演變過程中,司铎逐漸發展為現代的寫法。在繁體字中,司铎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定的區别。古時候“司铎”的寫法為“㕣”。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現代漢字多采用簡化字形。
1. 儀仗隊中的司铎敲響銅鈴,引領着隊伍緩慢前進。
2. 宗教儀式上的司铎的音樂讓人們感受到崇高和莊嚴。
由“司铎”衍生出一些相關的詞彙:
1. 司铎隊:儀仗隊中的一種。負責敲擊銅鈴的人組成的隊伍。
2. 司铎音樂:儀仗隊中司铎敲擊的銅鈴所發出的音樂。
3. 司铎手:負責持銅鈴的人。
司铎的近義詞:铛铛、鈴鼓
司铎的反義詞:素人、外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