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畏的意思、廉畏的详细解释
廉畏的解释
清廉谨慎。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 景 ( 姚景 )无他技能,但廉畏有守。”
词语分解
- 廉的解释 廉 á 堂屋的侧边:廉隅(棱角,喻品行端方,有气节)。 不贪污:廉洁。廉正。廉明。 便(俷 )宜,价钱低:物美价廉。 察考,访查:“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姓。 笔画数:; 部首:广;
- 畏的解释 畏 è 怕:畏惧。畏难(俷 )。畏罪。大无畏。望而生畏。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后生可畏。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廉畏"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中"廉"与"畏"的单字释义及古代文献用例进行综合理解。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经典文献的解析:
一、单字释义溯源
-
廉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仄也",指厅堂的侧边,引申为棱角分明、方正不阿。
- 核心引申义:
- 正直清廉:如《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中华书局点校本),强调不苟取。
- 节俭克制:《淮南子·原道训》"廉者常乐无求",指节制欲望(参考《汉语大词典》)。
-
畏
- 本义:《说文解字》"畏,恶也",初指恐惧。
- 哲学深化:
- 敬畏慎独:孔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赋予道德自律内涵。
- 惕厉自省:朱熹《中庸注》"畏者,严惮之意",强调对道德律令的尊崇(《四书章句集注》)。
二、"廉畏"的合成词义
作为文言短语,"廉畏"融合二者精髓:
- 核心定义:指人秉持廉洁操守,同时对天道、法度、道德存有敬畏之心,形成内外双重约束。
- 行为表现:
- 廉洁自律:不妄取财物,如《贞观政要·贪鄙》载公孙景茂"以廉畏为治"(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 慎权畏法:唐代姚崇《执秤诫》"畏畏我威,守以廉恪",强调权力行使中的敬畏意识(《全唐文》卷206)。
三、文化价值与当代启示
"廉畏"思想贯穿传统吏治文化:
- 防腐机制:明代海瑞"持廉畏法,纤芥无染"(《明史·海瑞传》),体现廉洁与畏法并重的实践。
- 伦理根基: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称"廉者畏之基",揭示廉洁需以敬畏为心理基础(中华书局版)。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论语集释》(程树德撰,中华书局)
- 《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说文解字》条目(ctext.org)
- 古籍数据库《全唐文》(中华书局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廉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清廉谨慎,强调人具备廉洁正直的品德,同时对违法乱纪的行为存有敬畏之心。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廉”指廉洁、正直,不贪不占;“畏”指敬畏、谨慎。合起来表示既保持清廉操守,又对越轨行为心存警惕。这一概念多见于古代文献,现代使用较少。
2.详细解释
- 廉洁正直:指个人在物质利益面前保持清白,如《玉壶清话》中记载的姚景“无他技能,但廉畏有守”。
- 敬畏谨慎:强调对法纪的尊重和畏惧,避免因私欲或疏忽而触犯规则。
3.出处与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莹的《玉壶清话》,原文用“廉畏”形容人物品行端方、恪守本分。例如:“景(姚景)无他技能,但廉畏有守。”
4.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廉畏”多作为历史词汇出现,常见于古文解析或特定语境下的品德描述,如廉政教育中可引申为“廉洁自律与敬畏法纪并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玉壶清话》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八都襃封本文避言伯季不系超辽车骑马瘁貌打剌孙道价搭配队形发家房苑返照根绊公丁观音素归尽圭瓒毂绾简连惊弓靖言樛木峻辞空僞连石里布离坼轹釜令书梅丸糜溃闹动偏委辟除褰举敲石慊吝窃窃私语懃惓祈盼啓譬权知府屈居邵圃饰纹树科丝帛诵法陶蒸彤云密布退志瓦窰文轴卧射先天之精小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