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斂。 明 張居正 《答南兵兼河道淩洋山書》:“好議喜事者,知鄙意有在,亦自斂戢,而不敢復興事端。”《明史·魏大中傳》:“ 忠賢 勢益張,以廷臣交攻,陽示斂戢,且曲從諸所奏請,而陰伺其隙。” 郭沫若 《今昔集·************歸趨》:“民主陣線對于 ********* 的防衛,可以說是沒有絲毫懈怠的,然而納粹魔鬼乃至軸心國全體的野心,決不會因此而斂戢。”
“斂戢”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ǎn jí(注意“戢”不讀jí以外的音),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收斂、克制
指約束自身行為或抑制某種狀态,常用于描述人主動收斂鋒芒、控制情緒或行動。例如《三國演義》中“法正聞之,亦自斂戢”,即表示法正自我約束言行。
止息(争端或武力)
多用于政治或軍事語境,表示平息沖突。如《明史》提到魏忠賢“陽示斂戢”,指其表面收斂勢力。
古代文獻
現代用例
郭沫若《今昔集》中形容納粹野心“決不會因此而斂戢”,強調無法被遏制的侵略性。
褒貶色彩
中性詞,但需結合語境。如描述自我約束時偏褒義(如《三國演義》),描述權謀僞裝時偏貶義(如《明史》)。
搭配對象
多與“行為”“野心”“争端”等詞搭配,如“斂戢鋒芒”“斂戢兵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明史》《張居正集》等史料。
《斂戢》(liǎn jí)是一個成語,意為收斂、收拾、收擺,也可指整理、整齊。說話時用來形容言辭、動作等收斂起來。
《斂戢》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斂和戢。
斂的部首是攴,總筆畫數為9。
戢的部首是戈,總筆畫數為10。
《斂戢》最早出現在《東京夢華錄》這本明代雜劇集中,後來被引申為固定的成語,用來形容收斂、整理。
繁體字中的《斂戢》的寫法為「斂戢」。
在古時候,斂的寫法較為複雜,有多種字形變體,例如「斅」、「斆」等。
戢的古字形為「戤」,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
1. 他斂戢起心思,決定重新規劃這個項目。
2. 她斂戢笑容,凝視着遠方。
斂財、收斂、整理、收拾
整理、收拾、收擺
放縱、呈現、散亂
【别人正在浏覽】